- A+
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今年7月至9月,《亮剑》《悬崖》《闯关东》等一批经典作品将在“重温经典”频道播出。消息登上微博热搜,也成为了人民日报评论探讨的话题。
01
老剧为啥“硬核”
经典剧的“不败”密码,首先在于其扎实的剧本与鲜活的人物塑造。
《亮剑》首播于2005年,至今已在各大电视台重播超3000次,评分高达9.5分,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重播率最高的作品之一”。它的成功并非依赖特效或流量明星,而是凭借真实的历史质感与极具感染力的角色刻画。李云龙的“亮剑精神”——“明知不敌,也要亮剑!”至今仍能点燃观众的热血。
同样,《闯关东》剧组辗转16个城市、横跨半个中国实景拍摄,还原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生存史诗。而《武林外传》则以嬉笑怒骂的方式,道出人生百态——“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这些老剧没有花哨的剪辑,却凭借“扎根于泥土”的创作态度,让故事和人物真正走进观众心里。
相比之下,当下许多新剧追求速成,剧本单薄、角色扁平,依赖流量明星而非扎实叙事,自然难以经受时间的考验。近期热播的古偶剧《书卷一梦》虽以"反套路"设定开局惊艳,却因后期剧情逻辑崩坏、人物行为前后矛盾而口碑暴跌,被观众吐槽“虎头蛇尾”。同样,《桃花映江山》首播热度极高,却因配角加戏、主线混乱导致集均播放量骤降,成为“高开低走”的典型案例。
这种快餐式创作模式在行业内已成顽疾——制片方为抢占市场,常要求编剧团队在极短时间内完成剧本,甚至出现一部剧由十几个编剧拼凑的情况。而资本对流量明星的盲目追捧,更让创作陷入恶性循环。
02
经典IP如何“逆生长”?
数据显示,2024年2月开播的“重温经典”频道,截至今年6月底,在有线电视平台累计收视时长达26.7亿小时,节目累计观看人次114亿。
经典剧的持久魅力,不仅在于其本身的质量,更在于它们在媒介变迁中的“逆生长”能力。如今,《亮剑》的表情包仍是聊天必备,“意大利炮”的台词成为玩梗热评——“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短视频二创作品让老剧焕发新生。
年轻观众虽未经历老剧首播年代,却通过弹幕、解说、细节考据等方式“考古式”参与,形成独特的亚文化圈层。《武林外传》的嬉笑怒骂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世界如此美妙,我却如此暴躁,这样不好,不好”,被90后、00后重新解读,成为社交媒体的热门话题。这种“经典再生产”现象,让老剧跨越代际,持续释放活力。
03
“吃老本”还能撑多久?
经典剧的繁荣背后,隐藏着影视行业的创新危机。
TVB曾被誉为“造星工厂”,但近年来却深陷泥潭,5年累计亏损超22亿港元,不得不靠裁员和翻拍续集维持运营。2023年,TVB推出的《香港人在北京》《破毒强人》等剧评分均未超过6分,口碑跌至冰点。即便《新闻女王》以8.2分挽回颜面,但依赖情怀的“续集模式”终非长久之计。
内地市场同样面临类似问题。广东电视台依赖《外来媳妇本地郎》等老剧续命,但观众已审美疲劳;综艺市场频繁“炒冷饭”,《向往的生活》《王牌对王牌》陆续重启,业内却并不看好其未来走势。资本追逐短期流量,原创力匮乏,导致新经典断层。
当电视台和流媒体平台不断“吃老本”时,影视行业的未来令人担忧。
经典剧的“不败”密码在于它们超越了单纯的娱乐,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承载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与精神共鸣。然而,当行业过度依赖情怀,缺乏创新勇气时,未来的“经典”将无从诞生。
技术狂飙的时代,回归扎实叙事、尊重观众心智,才能让今天的作品成为明天的经典。否则“老本”吃尽后,只能留给观众一个没有新经典的影视荒漠。
校对 | 张彦君
主编推荐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