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 A+
所属分类:娱乐
摘要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环流,气旋,冰川,北极,后天,明天过后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21年前,这部名为《后天》(The Day After Tomorrow)的灾难片上映。

21年后,传说走入现实……

影片中南极冰架崩溃对应着现实中的「思韦茨冰川危机」(Thwaites Glacier);

超级寒流对应着「极地涡旋」(Polar Vortex)崩溃;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而超大风眼中冷冻一切的特效,对应着现实中的「炸弹气旋」(explosive cyclogenesis)。

甚至就连影片中那毫无逻辑的海啸,竟然也有对应……

所以,这到底是电影还是预言?

有人说,导演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本就是灾变论的代言人。

他只是用电影的手法,将专家们从地球物理中挖出的一片片拼图拼好,然后拿给我们观看而已……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但等等,不是一直说全球变暖吗?

怎么这里又变成了全球冰冻?

没错,拼图的结果就是冰冻,一切有因有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故事……

电影《后天》

将《后天》的故事线梳理,我们发现,导演在说,全球冰冻到来,一共八个步骤: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第一,南极冰架崩溃;

第二,印度开始下雪;

第三,东京超级冰雹;

第四,洛杉矶超级龙卷风;

第五,第一个速冻风眼在英国出现;

第六,超级海啸袭击纽约;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第七,三个速冻风眼笼罩北半球;

第八,北半球冰封,人类进入新的冰河时代。

21年前,我们看这8个步骤,虽然很刺激,但要说这背后的科学逻辑?

似乎没人深究,但21年后,当这8个步骤,越来越像现实发展的「剧本」时,有人从这8个步骤中,梳理这样五层科学逻辑……

第一层逻辑:温盐环流

为什么巴黎不冷不热,但它却比哈尔滨还更靠近北极330公里?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为什么北极圈里的冰岛如此郁郁葱葱?

原来,这就是《后天》的第一层逻辑——温盐环流。

从赤道出发,我们地球上正有这样一条环流将热量源源不断的送入北极。

因此它沿岸的欧洲、北美各地,才没有太冷。

1992年,当一艘从中国货船在太平洋遭遇风暴,29000只浴盆黄鸭自由了,此后数十年,全球各地纷纷收到了这些鸭子。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它们顺着洋流漂泊,可跟踪行径却发现,它们为什么不随着这股输热环流在格林兰岛掉头?

原来,正所谓温盐环流,科学家最终确定,这股环流并不通过表层海水掉头,而是当表层海水在北大西洋因冷却和蒸发,变得又冷又咸时,它变重了,开始下沉,在海底完成掉头,又通过海底通道,先前往南极,再流回赤道,被重新加热、稀释、变轻,升回表面,继续循环。

于是,《后天》影片中说,当全球暖化让格林兰岛冰川融化,这融化的可都是淡水啊,这些淡水能让流经这里的海水越来越稀,而稀释到盐度不足以支撑其沉入海底掉头时,温盐环流就被阻断了,欧洲和北美将迎来冰封……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这就是从全球变暖到全球冰冻的「温盐环流理论」。

可是,《后天》还各种异象,比如,那些淹没纽约的海啸从何而来?

冰冻一切的超级风眼又是什么?

接着,继续解释这种种异象,我们又来到了《后天》灾变的第二层逻辑……

第二层逻辑:末日冰川

1970年,英国冰川学家默茨(John H. Mercer)在南极发现了一座「末日冰川」——它叫做「思韦茨冰川」(Thwaites Glacier),在南极大陆的最西段,其末日原理,大致如下: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首先,这是一张南极大陆的横截面,我们发现,平均厚度2200米的冰川压在南极大陆之上,但是,这个大陆却是东边平坦、高耸,普遍在海平面以上,西边坑洼、低矮,普遍在海平面之下。

于是,再展开这张去除冰川的探地雷达图,我们又发现,西边很明显,有两个巨大的盆地,都在海平面以下,其中,颜色最深的这一块,海拔最低,就叫做思韦茨冰川。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接着,继续展开思韦茨冰川的3D结构图,我们会发现,它大部分都没在海里,冰川底与大陆面之间,存在一个类似屋檐的结构。

这种结构特别害怕全球变暖,如果全球变暖导致海水上升1-2℃,那么,这结构就将像扔进热水里的冰块一样——整个屋檐从底部开始融化、破碎,进入大海……

此时,冰川与大陆的交界面会像一把热熔锯一样,飞速锯开冰川底部,屋檐反而越崩越大,越大越崩……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你在这3D图上看着可能没啥感觉,但其实,现实中大概是这个样子,以及这个样子,或者更震撼一点,从太空看,是这样样子,这每一块冰川碎屑都是数十亿吨的淡水……

而你再看看这张全球温盐环流的地图呢?

南极像不像一个发动机,在为环流提供动力?

所以,这里的盐度要是被稀释,那是不是比格林兰那边更加末日?

然而,这也只是它为什么叫末日冰川的第一层含义啊。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还有更末日的第二层含义,那就是,科学家预计,当它底部被侵蚀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由于陆地骤降,它的融化会直线加速,数百上千亿吨的淡水将进入大海,先不说阻不阻断温盐环流,仅仅是这些融化的淡水,就足以让全球海平面上升半米。

然而,上升半米以后,你再看整个南极西部?

现在所有的冰川全都像最开始的思韦茨冰川一样了,全都成了屋檐结构,开始融化……

这种崩溃是连锁式的,一旦南极冰川开始崩溃,那么,地球反射阳光的能力也会减弱,地球会越来越热,冰川就融化的越来越快。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很快,当半个西南极冰川融化时,地球海平面将升高4-5米……

孟加拉和迈阿密消失了,而你再看看纽约呢?

这种淹没,不正是《后天》灾变中那毫无逻辑的海啸吗?

原来,它是末日冰川的写照……

然而,现实中的末日冰川——思韦茨,它还好吗?

不好,一点儿都不好,这是一连串2021年科学家发出的警告和预测——思韦茨冰川将在未来5年内崩溃,而这,是两篇2023年2月15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最新研究。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专家们通过热水钻探孔,将潜水器放入609.6米深的冰层中进行温度、盐度和其他信息的数据收集。研究结果显示,思韦茨冰架的总体融化进度,已经越过了最后崩溃的那个底部侵蚀点——先前的5年预测无误,思韦茨冰架将很快像车挡风玻璃破碎一样,迎来飞速且不可逆的整体崩溃……

什么意思?

这是说,末日冰川已经启动,《后天》灾变开始倒计时,而这个倒计时有多久?

2021+5=2026年啊。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诸多迹象表明,《后天》中的8步剧本正在一一实现。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比如,那个最夸张的速冻风眼,它也在现实中出现了,是8步灾变的第三层逻辑……

第三层逻辑:极地涡旋

就在刚刚过去的2025年1月,北美和欧洲同时遭到了「怪兽级」的降温降雪。

一夜之间,交通大乱,超过1000架航班被取消,水陆交通基本瘫痪。

人们一觉醒来,仿佛进入了冰封世界。

在美国犹他州,仅一小时降雪就有13厘米。

欧洲方面,一夜降雪甚至达到20-30厘米。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而这,就是《后天》灾变的第三层逻辑——极地涡旋崩溃。

原理大概是这样的,早在二战期间,德国科学家就已经在南北极上空1万米,平流层的地方发现了可疑的急速旋风,接着,二战结束,1948年,德国气象学家谢尔哈格(Richard Scherhag)利用无线电探空仪+高空热气球的方法,首次观测并确认其存在。

虽然科学家们以极地涡旋(polar vortex)来称呼它,但它为什么存在?

在研究后数十年后,科学家们终于给我们画出了这样一张图……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首先,赤道很热,两极很冷,赤道空气被加热以后,就会变烫变低压,于是,它像吸尘器一样,把两极的冷空气全部吸过来。

可是,地球太大了,冷空气走不了这么远。

于是,大约在纬度30°的地方,吸尘器打转了,热气上升,冷气下降,形成第一个赤道环流。

接着,在纬度60°的地方,原本被吸往赤道的冷空气也在这里被加热打转了,形成第二个极地环流,而60°到30°之间呢,被上下两个环流带动,像齿轮一样,形成了第三个反向运转环流。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这虽然解释了极地环流为何存在,但现实中,专家们观察到的却不是极地环流,而是极地涡旋啊——在极地环流的边缘有一堵隐形的风墙,正在死死的锁住极地环流,让其中的超冷空气无法向南入侵。

如果没有这堵风墙,凭管什么温盐环流为欧洲、北美供热,只要超冷空气南下,就将冰封北美和欧洲,可问题是,这堵风墙怎么就突然出现在那里?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原来,科学家说,我们把地球自转考虑进去,想象一下,你站在北极点,速度为零,但站在赤道呢,速度却高达1600公里每小时,于是,当赤道热空气北上、极地冷空气南下时,它们其实都有一个被地球自转偏移的惯性速度,因此,在极地环流的边缘,两股超级冷热空气相撞,它们形成了锁死北极超冷空气南下的风墙,其中风速400公里每小时,比最暴躁的台风还快三分之一……

然而,大家想过没有,守护我们的这堵风墙如果破了怎么办?

很不幸,它已经破了……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这就是科学家24年预言,25年出现的北美、欧洲「怪兽级」降温降雪。

甚至这篇2025年6月的《自然》论文,还后知后觉的说,24年4月华南极端降雨,也是北极涡旋破裂的锅……

但幸好,地球还在飞速的转啊转,就像陀螺,虽然一次崩溃,摇摆了一下,让风墙破了,冷空气南侵,但很快,它又恢复平衡,极地涡旋重新将北极超冷空气给锁了回去。

然而,万一哪天极地涡旋大崩溃,北极超冷空气倾巢而出会发生什么?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其实,这个答案就是《后天》中,那摧毁洛杉矶的超级龙卷风,看似夸张,但它却有可能发生……

为什么中国没有龙卷风?

为什么中国没有龙卷风?

明明我们的西安、河北、河南与美国洛杉矶、密西西比大平原的纬度相当啊。

怎么他们的龙卷风,能死神镰刀,能摧毁城市,还能召唤牛顿的棺材板?

而我们这边却不太常见?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原来,这和龙卷风形成的原理有关,冷空气要南下,热空气要北上,而展开北美地图,我们发现,它东西南北都是一马平川,于是,冷空气和热空气在密西西比平原相撞,一对流,一卷曲,一成云致雨,雷暴、龙卷就出现了,风速100-175米每秒,摧枯拉朽……

可是,再看中国这边,我们缺少美国密西西比大走廊、加州沿海通道这样的平坦地形。

北上的热空气被秦岭、五岭折腾的够呛,哪怕是从海上来,也还要先过吕宋和台湾岛上3000多米的中央山脉……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而南下的冷空气呢?

那更惨了,有一整个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等着它。

所以,中国这边龙卷风主要在江苏沿海和黑龙江平原形成,而且规模比美国那边小很多。

另外,为什么印度北部和湖南到河南的纬度差不多,却热到爆表呢?

这还是因为青藏高原,太高了,南下的冷空气根本就到不了印度,而北上的热空气,却可以在一马平川的恒河、印度河平原上肆虐,把这里变成人间火炉……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好了,回到《后天》中的超级龙卷风,它为什么形成?

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北极涡旋大崩溃,超冷空气飞流直下,而与此同时,被阻断的温盐环流无法向北输送热量,赤道热量就全部由北上的热空气携带,两股空气在洛杉矶相撞,这就是超级龙卷的成因。

然而,超级龙卷之后,灾变第五步,那些冷冻一切的超级风眼,又是什么?

原来,接着破解,我们就来到了《后天》灾变的第四层逻辑……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第四层逻辑:炸弹气旋

其实,洛杉矶超级龙卷只是这冷热两股超级气流的先锋相撞,而当它们的主体发生碰撞时,科学家把这种情况叫做炸弹气旋(explosive cyclogenesis),前面,北美和欧洲遭到的「怪兽级」降温降雪,就是这种碰撞。

而之所以叫炸弹,这是因为,碰撞后,气旋中央会突然出现的低压区,就像炸弹爆炸,这个低压区会吸入大量的极地冷空气,而热空气则变成了在外围驱动,维持这一低压风眼的动力之源。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当然,《后天》中的那种超大风眼,是超现实的炸弹气旋。

电影中解释,这个超级风眼为什么能冷冻一切?

是因为风眼气压很低,不仅是北极超冷空气,甚至直接把对流层顶的超超级冷空气给吸了下来了,有人认为,《后天》的这种说法根本不成立: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因为,以我们人类通常的认知,标准大气压1000百帕,哪怕这个风眼气压骤降,也只能降到900百帕吧?

但平流层底气压200百帕,先不说吸不吸得下来,就算有什么神鬼之力真的给吸下来了,那假设这些平流层底超超级冷空气是-85℃,但它被吸下来的过程中,要从200百帕压缩到900百帕,这个压缩过程,空气自身会因为压缩而升温,用热力学公式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当它们到底地表时,已经不是-85℃,而是+16℃,无法冰封一切。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但是,《后天》可是超越人类认知的行星级灾变——三个超级炸弹气旋就铺满整个北半球了,那它的中心气压一定也击碎我们通常的认知了吧,如果它真的能把平流层底的超冷空气吸下来,那它的气压就一定小于200百帕,假设是130百帕,于是,再用热力学公式计算,我们会发现,到达地表的气温是-106.8℃,这恰好与影片中说得一个细节吻合。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为什么三架英国直升机进入风眼后坠毁,因为,风眼低温已经超过了燃油的凝固点-101℃……

真的,故事分享到这里,你会发现,这些夸张的场景,竟然都是计算过的数据,会不会真的早有灾变论者预测并计算过这一切都会发生呢?

都说导演艾默里奇(Roland Emmerich)是灾变论的代言人。

就像我们聊过他的另一部作品——《2012》一样,其中的无比夸张的板块位移理论: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飞机从美国起飞,油不够了,准备迫降中国南海时却发现,喜马拉雅山已经因为板块位移,整体向东移了3000公里来到了原先中国南海的位置上,主角儿们竟然就这样神奇的降落到了预定的喜马拉雅方造方舟的地方。

这理论竟然也是有出处,有研究,有计算的东西。

所以,《后天》中,他又给我们讲得是一个什么样的灾变理论呢?

其实,我们现在有了灾变逻辑的四层理解: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1,温盐环流;

2,末日冰川;

3,极地涡旋;

4,炸弹气旋。

那么,再将这四层理解,代入到影片中灾变八个步骤中,我们将看到现实中更加可怕的东西……

现实中的灾变八步骤

第一步,南极冰架崩溃。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毫无疑问,这对应着现实中末日冰川——思韦茨的崩溃,这个已经不可避免的,将在2026年夏天到来……

接着,伴随着思韦茨的崩溃,全球变暖也让北极格林兰冰川融化,阻断温盐环流,欧洲、北美率先开始冰封,这个在现实中也发生了,那就是:

1,从2015年起,多项研究都表明,大西洋温盐环流异常,已经减缓了15-20%;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2,这种减缓让赤道热量聚集,于是,它就通过空气向北输热,然后,这就导致了最近北极涡旋的异常,高速旋转的风墙陀螺失衡了,于是,2025年1月,欧美出现的「怪兽级」降温降雪。

随后,故事来到灾变第二步——印度开始下雪。

而印度为什么会下雪?

想想前面的喜马拉雅山挡住南下冷空气,很显然,这预示着上一步中失衡的北极涡旋进一步崩溃,巨大的超冷空气竟然从高空跃过了喜马拉雅,让印度下雪。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而现实中呢?

虽然印度还没有下雪,但同样被半个青藏高原和整个蒙古高原以及五陵山脉保护的广州,已经开始下雪,2016年1月,广州124年来首次下雪;

2022年2月,广州时隔6年后再次下雪;

2023年12月,「广州下雪」登上微博热搜;

2024年1月,广东多地下雪,广州幸免;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所以,2025年12月,广州千万别下雪啊,再下印度那边就撑不住了……

接着,《后天》灾变第三步——东京超级冰雹。

很显然,这也是预示北极涡旋失衡,极地超冷空气从高空突破风墙,在夏天与赤道超热空气相撞后的结果,而现实中,虽然东京还没下拳头大小的冰雹。

但与东京纬度相当的北京呢?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我亲眼看到好多人往车挡风玻璃上盖被子啊,那冰雹,是真能砸破挡风玻璃啊。除了北京、河北,6月的四川、安徽也出现了鹅蛋大的冰雹。

所以,依此类推,今年冬天,大洋彼岸的加州、洛杉矶和密西西比大平原,千万别出现超级龙卷风啊,我怕《后天》成真……

接着,灾变第五步,就到了行星级别的超级炸弹气旋和第六步,海啸淹没纽约。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而海啸为什么会淹没纽约?

很显然,这是导演在暗示——如今我们现实中思韦茨冰川的崩溃还不足以引发《后天》灾变,哪怕整个思韦茨冰川都融化了,海平面也不过上升半米而已,但真要引发《后天》灾变,那还需要让思韦茨带动整个西南极崩溃,让海平面上升5米,淹没纽约才行。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也许,这就是导演指给我们的逃生之门吧,如果我们可以悬崖勒马,可以止住全球变暖,那么,哪怕末日冰川崩了,我们也还有救,也只是到了灾变的明天,而非《后天》。

可是,我们真的能止住全球变暖吗?

接下来的故事,就来到了《后天》灾变的最核心理论——全球变暖的真相。

不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而是因为影片中不经意间提到的这一点——太阳黑子。

这也就是我们《后天》灾变的第五层终极逻辑,大概这么说……

第五层逻辑:太阳黑子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画面中的这三本封面,分别叫做:

《90%的科学家都知道: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是谎言》出版于2008年;

《全球变冷:人类迫在眉睫的危机》出版于2009年;

《弥天大谎: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出版于2023年。

三本书的作者,都是这位号称「日本国宝级」的地球科学家——丸山茂德。

前面,我们聊过他的超级地幔柱理论,1990年代提出,可以解释包括人类起源、物种进化、板块运动、石油生产等诸多方面的地球谜团,提出20年后,到2010年代,该理论从边缘成为主流。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而2000年代,他提出的「全球变冷:二氧化碳不导致全球变暖」的理论呢?

其实,这又有20年过去了,我们似乎也正在一点点见证他的理论。

具体说来,我们先回顾一下欧美科学家们主张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理论。

其实很简单,这样一张图就能说明。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阳光射入大气层时,20%被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吸收,30%被反射会太空,50%穿透大气层被地表吸收。

接着,地表吸收热量后,会向外释放红外线,这些红外线只有5%能穿透大气进入太空,而其余95%被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所吸收,让全球气温升高。

这些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甲烷,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地球的理论平均温度应该是-18℃而非现在的+15℃。

可是,当人类活动排放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以后,红外辐射进入太空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少,地球就像在温室中被盖上了被一样,会变得越来越热。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然而,丸山茂德却说,自工业化时代以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比例仅增加了万分之一。

就人类排得这点儿二氧化碳,根本就不足以给地球盖被。

接着,丸山给出了这样一张统计图,虽然自1900年以来,地球温度上升的曲线,与人类二氧化碳年排出量曲线走势吻合。

但是,你仔细看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二氧化碳的排放在增加,可地球的平均温度却在下降。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因此,这不是一个例子,就足以反驳,是二氧化碳排放导致全球暖化吗?

所以,那如果不是二氧化碳,又究竟是什么导致全球暖化呢?

很快,丸山又给出这样一幅统计图。

从公元1000年开始,到公元2000年结束,我们发现,宇宙射线强度、太阳活动强度竟然与气温和人类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一一对应……

宇宙射线弱的时候,太阳活动强,温度高;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反之,宇宙射线强的时候,太阳活动弱,温度低。

这是什么逻辑?

为什么?

原来,正如这幅图标的标题所示,这一原理,叫做「斯文司马克云理论」(Svensmark)。

而所谓斯文司马克,是这位丹麦空间物理学家,他在2007年的时候,似乎意外破解了一个困扰人类的千古谜团——那就是,云从哪儿来?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对啊,我小时候最喜欢干得一件事儿就是看天空云卷云舒,一会儿像龙,一会儿像鸟,我相信很多人小时候也都和我一样本能的问过「云从哪儿来」这个问题。

但放心,至少在2007年之前,你不可能找到这个问题的真实答案,包括到现在,斯文司马克的云理论,也都不一定100%正确。

他说,云来自宇宙射线,原理是,宇宙射线穿越亿万光年,普遍诞生于超星星爆发等天文事件,它们是超高能的带电粒子。

一旦它们进入大气层,就能电离空气分子,产生更多的气溶胶微粒,这些微粒进而促进地球云量的增加。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而地球云量意味着什么?

你从太空看地球,不是纯蓝色,而是被滚滚白云覆盖的蓝星,可这些厚重的白云呢?

能有效的将太阳能反射回太空。

回到这幅温室效应图,我们发现,反射的这部分可占总太阳能的30%啊,而二氧化碳排放,仅仅影响红外辐射那边的50%的5%,也就是2.5%而已,所以,地球云量稍微少一点点,很可能就比人类这几百年来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对地球气温的影响更大。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果然,2016年,CERN——欧洲核子研究所,用实验部分验证了斯文司马克的宇宙射线成云理论,CERN在实验室中发现,高能射线,竟然真的能制造云彩……

所以,在这一理论框架下,究竟谁在导致全球暖化?

那就要看是谁在干扰宇宙射线进入大气层,而这个罪魁祸首呢,正是太阳活动——太阳黑子。

宇宙气候学模型

将斯文司马克云理论简化成这样一张图,我们发现,太阳磁场会反射很多宇宙辐射。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而这个太阳磁场是什么?

还记得我们在太阳系监狱里聊过的冰火之墙吗?

这就是太阳系的边缘的那堵火墙——日球顶层。

当太阳黑子增多,太阳活动就增强,向外抛射出更巨量的能量和带电粒子,它们一方面在太阳系边缘加厚日球顶层,反射更多的宇宙射线,另一方面也吹紧地球磁场,让地球磁场罩屏蔽更多的宇宙射线。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因此,太阳活跃期,地球云量减少,温度升高。

太阳冷淡期,地球云量增加,温度降低。

这才是全球暖化的真相。

也极可能是地球周而复始冰河期的真相……

然而,说到底这还是全球变暖啊,所谓的《后天》灾变,所谓的全球变冷又在哪里呢?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故事回到丸山的这幅对比图,发现没有,他在2023年以后的虚线时间轴上预计,太阳活动会开始大幅减弱,到2050年时,我们将进入一个全球变冷的周期,届时全球气温将从回1840年代,像北极恶灵故事中,惊恐号、幽冥号在冰海中探索西北航线时候的样子。

为此,丸山还写过一本《21世纪全球变冷和国际变化预测》,相当精彩,但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我们有机会细说。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然而,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太阳活动在2023年之后,并没有按预测减弱,而是更进一步增强了呢?这个丸山也说了,那就准备从南极末日冰川崩溃开始,一共八步迎接《后天》灾变吧,灾变过后,21世纪依旧会在寒冷中重构……

所以,现实中,2024年,2025年,太阳活动到底是增强了还是减弱了?

来自NASA的警告

很不幸,2024年5月7日-11日,NASA警告,太阳连续爆发多次X级耀斑,至少7次日冕物质抛射直冲地球,NASA称为“50年来最强太阳风暴”。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2025年5月16日,NASA警告,太阳正处于11年活动周期的极大期,太阳黑子区频繁爆发强耀斑,未来几周空间天气风险极高。

“太阳风暴可能导致无线电、导航、电网等关键系统中断,航天员和卫星面临风险。”

果然,回看马斯克,我们又发现这样的新闻,2024年最大太阳风暴时,42颗刚发射的Starlink卫星在数天内“集体坠毁”。

2025年1月,天文学家观测到超过120颗Starlink卫星在一个月内坠毁,形成壮观火流星。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接着,2025年6月17日,太阳爆发X1级耀斑,NASA又连夜警告,高频无线电、GPS、航空极地航线,部分地区的通讯与供电系统,等等等的……

未来几周极端空间天气事件可能频发。

所以,我们并没有在2024、2025等来一个温和的太阳周期,而是迎来了太阳疯狂的咆哮……

也许,2026年夏天,我们依旧听不到末日冰川崩溃的消息,我们依旧被保护在「全球暖化」的信息茧房当中,直到那《后天》灾变如期而至,直到下一个冰河期,太阳重新升起……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最后的故事……

时间回到2006年,电影《后天》上映两年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国家公园里。

考古学家们挖出了这样一些神秘的「史前足迹」……

这与当地印第安人的神话类似,说白沙公园本是水草肥美的乐园,但远古时代,有天火坠落。

随后,天空像漏了一样开始下雨,天气越来越冷,很快,暴雪、狂风将大地冰封,只有那些侥幸逃往南方的人幸存了下来……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所以,这些足迹就是当年逃往南方的见证吗?

虽然最近,有关这些足迹的年代研究似乎有了新证据,但那又是另外一个有关美洲史前文明的都市传说了,我们会员频道细说。

总之,当2006年,足迹被刚刚发掘时,专家这样回答说:

第一,足迹之所以能保存下来,是因为,当时这里曾经的确是乐园,足迹踩在一片裸露的湖床上,但足迹形成后,湖床迅速干涸,富含石膏的淤泥迅速填充足迹,成为化石。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第二,这一切灾变,可能与12900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有关,本来,当时地球已经走出冰河期,开始慢慢变暖,世界各地出现了人类的绿洲乐园。

但突然,一颗直径2-4公里的小行星从天而降,划过亚洲及北美上空时,发生解体,无数火球袭击中国西北、太平洋,以及最严重的北美大陆,这一路上引发的撞击和爆炸点燃了半个地球,而小行星的主体则不偏不倚,恰好在格林兰岛边缘低空爆炸,这爆炸相当于10亿颗广岛原子弹的当量,而格林兰岛上,有巨量的冰川存在……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于是,冰川融化了,滔天的淡水阻断了温盐环流,地球海平面上升,全球各地的人类在洪水中挣扎,而紧随其后,气温骤降,也不知道有没有《后天》中的8步异象,总之,全球人类在当时迎来了恐怖的新仙女木冰期。

北美、欧洲被冻成了这样,冰原猛犸的肚子里,还有未消化的干草……

这含冰量在与今天的相比,大家应该能更直观的感受……

【灾变论】为什么《明天过后》(《后天》)一定会来?

全人类就这样在冰天雪地中苦苦挣扎了1500年,科学家们甚至怀疑,我们因此而发明了农业,直到11400年前,气温开始转暖,我们这一波人类文明也才一步步发展,走到了今天。

而回顾历史,这场地球速冻的灾变,上一次因为小行星击中格林兰岛,这一次会不会因为太阳活动在某一天突然爆发而到来呢?

2026年7月,末日冰川,你一定挺住啊……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今天刚好7月5日啊,听完感觉末日冰川又成功帮你续命一年……

(完结)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