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以法之名》之所以能成为爆款,正是因为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题材红利”,更是观众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强烈需求,也是对于公平正义实现的参与和见证,并由此达到的共鸣。
作者|李安、编辑|丁宇
“谁才是黑社会,谁在栽赃,谁在陷害?”随着电视剧《以法之名》迎来大结局,这振聋发聩的提问终于有了答案。
作为国内首部检察侦查题材电视剧,《以法之名》因题材特殊、剧情高能、大胆敢拍的特点迅速出圈。开播后,《以法之名》热度和播放量连创新高,截至发稿前,优酷站内热度破10400,是名副其实的暑期档爆款。该剧将镜头对准了司法系统内部,通过抽丝剥茧般展现检察官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艰难过程,被观众称为“年度狠剧”。
优酷站内热度
对于导演傅东育和郑世龙来说,《以法之名》是历时三年“磨”出来的。从2022年到2024年,主创团队跨越四省、十几个城市、采访了100多位检察官,用下生活的方式打破原本存在的专业壁垒,从真实故事与人物出发构建了“刀刃向内”的十一部,将检察官这个很多人眼中的“司法符号”落地成为鲜活个体,让司法监督的意义通过影视作品为大众所共鸣。
近日,博客作者对话导演傅东育、郑世龙,听他们讲了《以法之名》背后的创作故事。在他们的讲述里,这是一次吃到了“题材红利”的命题作文,但也面临着前所谓有的压力和平地起高楼的困难,就像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他们要一步一步地跑下去。
他们也向我们展现了创作者的坚持与其背后的价值:《以法之名》诉说了司法体系不仅是对公民更是对执法者的约束,而这样的理想正在照进现实。
从0到1的突破
2021年,当优酷制片人敦淇找到导演傅东育想再做一个扫黑除恶的片子时,傅东育一开始是拒绝的。那之前,他连着拍了缉毒题材的《破冰行动》和《冰雨火》,早已是公安涉案题材的行家里手,当时他觉得递过来的剧本“比较类型化、概念化,没太多新意”,就没有合作。
不过,这次接触让傅东育和敦淇达成了一个创作共识,即:是否有一些“别人没做过的新的内容”,“哪怕没有剧本,有一些思路和题材,就算要自我开发也好”。
在寻找“新东西”的过程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提出了一个与检察、侦查有关的选题,其中包括两点:一个是“是黑恶犯罪一个不放过、不是黑恶犯罪一个不凑数”,另一个是对于司法监督体系“刀刃向内、刮骨疗毒”式的功能展现。后者即是检察院的“第十一检察部”——专门查办司法工作人员相关职务犯罪、监督执法者自身的职能部门。
听到这个题材,傅东育感到很兴奋,他的创作热情被点燃了。2022年,拍完《风吹半夏》之后,傅东育开始全力投入《以法之名》的创作当中。他意识到这次的创作与以往不同,需要和团队一起平地起高楼,完成一个从无到有、从0到1的突破过程。
对此,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副主任、总制片人彭诚提出了方向指引,创作团队由此延伸出整部剧集的核心主题,即:“公民受司法约束,执法者更应受到司法约束”。
明确主题后,最高检影视中心分享了一个案例进行辅助说明,案例讲述了在一个四线城市的扫黑除恶行动中,司法系统内部链条式地牵扯出的职务犯罪,这个从“扫黑除恶”变“打伞破网”(注:清除黑恶势力“保护伞”及其背后“关系网”)的案例让整个团队十分震撼,也坚定了创作上要将“刀刃向内”的主题贯彻到底的决心。
回忆起整个创作过程,傅东育觉得,虽然从头到尾都充满挑战,但最难的首先是剧本创作阶段,“它是有门槛的,不是一般的扫黑除恶,没有任何套路可循”。在这种没有依靠的情况下,《以法之名》的创作靠的是有效的“笨办法”,即:不断地去基层体验生活,一点儿一点儿地磨,“磨剧本,磨戏”。
导演郑世龙在项目初期就接受了联合导演的工作。此前,他在电视剧《不负时光》中担任B组导演时与傅东育相识,后来又在傅东育任总导演的诗短剧《理想照耀中国》里担任了三个单元的导演。傅东育认为郑世龙作为年轻导演功底扎实、表达清晰,郑世龙则希望能有更多的创作训练和熏陶,《以法之名》就是这个契机。
导演傅东育和郑世龙
筹备初期,郑世龙的主要工作就是带着主创团队一起“下生活和采风”,去真正了解检察部门的职能和检察官的工作生活。随着采风的深入,他发现:“其实检察官的工作更多的时间都在和卷宗打交道,做的是案头工作。”如果用影视化呈现的话,相比于行动感更强的公安干警,检察官更偏文气一点,也就是说戏剧性表达的难度更大。
在傅东育看来,拍摄《以法之名》要解决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给剧作破题,如何同时兼顾专业性和可看性,如何打造观众更想看的内容?”
对此,傅东育给编剧团队设定了硬性标准,比如,人物上四梁八柱的搭建,以及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之后,在不同的阶段以及不同的人物身上去安插不同的功能,共同完成整体剧情的推进。
除了对检察工作的展现,《以法之名》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这导致一个小的修改有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由于创作过程太难,《以法之名》的编剧会开到一半有人哭的情况并不罕见,有时候是因为写不出来,有时候明明已经很努力了可还是觉得写得不够精彩。遇到卡壳的地方,最终是还是“下生活”让问题迎刃而解。郑世龙说:“有时候和一线检察官一起吃吃饭、聊聊天,一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坐在你面前,看似平淡的叙述里就藏着生动的细节。”
通过不断地打磨,《以法之名》换来了观众的认可。剧中有大量的审讯戏,但几乎很少有重复。不同场合、不同人员的审讯各有看点,即便是针对同一个人的审讯也并不乏味,都成为被观众反复咀嚼的精彩桥段。
孙飞(孙强 饰)被审讯
比如,洪亮(张译饰)审孙飞(孙强饰)的一场戏,孙飞对副审办案人员的“轻视”和对洪亮的“套交情”形成鲜明对比,两个人在一番忆往昔之后,洪亮突然话锋一转问起假护照的事,孙飞给出的答案让人忍俊不禁,他说:“要去香港给孩子办保险。”一场审讯戏既描摹了孙飞的人物个性,也为严肃的段落融入了诙谐的意味,增加了可看度。
与此同时,来自最高检深度、实时的专业建议也贯穿了从剧本策划阶段开始、历经拍摄期、直到后期剪辑和初审,最大程度保证了《以法之名》的艺术完整性。
从“司法符号”到人间烟火
从前期采风到剧本创作,再到实际拍摄,“人”是《以法之名》重要的创作落点之一。新鲜的主题能够激发创作者的创作欲,但最终打动观众的还是人的故事。
傅东育觉得:“好的涉案剧开始是由情节进入,进而让观众能有情绪感染,由情绪的感染到情感的共鸣,再到情怀的升华。”
《以法之名》中有名有姓的角色共70多个,演员阵容涵盖了观众耳熟能详的老戏骨、实力派中生代以及多位优秀的新生代演员,当这些角色照片全部贴在选角墙上的时候,主创团队都感受到了震撼。
《以法之名》人物关系
用这样的阵容讲故事,傅东育在拍摄过程中遵循的关键词是“平衡”。无论是优秀的、经验丰富的演员,还是没有太多经验的年轻人,他需要保持群像的平衡感,不能有落差;剧中的每个人物要符合角色本身,不能让观众觉得突兀、跳跃。
尽量还原生活状态是傅东育为《以法之名》设立的表演标准,他告诉每个演员:“相信故事本身是有力量的,人物设定是有力量的,相信对手戏演员之间的交流,最终用真情投入的表演和观众共鸣。”
郑世龙认为:“现实主义创作更多的时候是了解人性。”《以法之名》中东平市的设定,是北上广之外的中小型城市,属于典型的熟人社会,而检察官不仅是“司法符号”,还应该有血有肉,他们脱掉衣服后都是普通人,有各种各样的生活羁绊。剧中正是用这种人的局限性勾勒出了人的复杂性。
张译饰演洪亮
张译饰演的洪亮,既有检察工作经验又富有正义感,但他的局限性在于“上不去”。他清醒又毒舌,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会用“人到中年换个赛道”来掩盖辞职的没落,调侃“在十一部这么多年没交到朋友是自己的问题”。
李光洁饰演的李人骏则不同,他的身上有许多普通人不具备的优点,比如好的家世背景、不错的办案能力和俊朗的外表。他顺风顺水的从业经历,注定了他的局限性是逆商不足。当“万海案”与他的个人升职相关联时,他才会像网友所评论的那样“智商和业务能力双双下线”。
李光洁饰演李人骏
同时,李人骏代表了一种外界因素加持下的成功,也裹挟了兰景茗(刘佳饰)、柳韵(毛俊杰饰)铺陈的暗线。这是一个具有相当复杂性的角色,有着真实性和现实主义质感,也很好地说明了急功近利和欲望会影响一个人的选择和判断。
蒋欣饰演的郑雅萍性格果断、刚正不阿,面对案件疑点时敢于突破,她善于从细节突破僵局,又勇于承担责任,从与洪亮最开始的矛盾,到后来并肩作战,她是司法的变革与发展中内心坚定的代表。
蒋欣饰演郑雅萍
主角之外,《以法之名》中的很多非线性人物贡献了不小的看点,使整部剧的群像十分丰富动人。
率先出圈的就是律师张文菁(董晴饰),从全剧开篇的那句“万海不是黑社会”,到她受冤后的委屈、愤怒和对司法系统的失望、不甘,以及面对李人骏那一连串振聋发聩的反问,都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董晴饰演张文菁
蒙冤遇害的检察官乔振兴(是安饰)的太太周梅(徐梵溪饰),一个普通的人民教师,随着丈夫遇害生活也随之堕入深渊。她的每一次出场几乎都要展现巨大的悲伤,但每次的悲伤又有所不同。丈夫去世的悲伤,丈夫遗体被误烧的悲伤,自己失业孩子失学的悲伤,都在演员的诠释下有了很好的层次感。
而看上去平平无奇的警察秦锋(宋熹饰)也有其复杂性。提到这个角色,傅东育特别好奇剧集播完之后大家对于体制内公务员的看法。他说:“秦锋其实是一个体制内朝九晚五的社畜。包括洪亮也是,一个丢失初心的中年油腻男人。但是当这样的人被逼到墙角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激发他们内心的正义和善良?”
宋熹饰演警察秦锋
对傅东育来说,非线性配角的塑造非常重要,特别是受害者、含冤者。他说:“司法的进步,律条的修改都源于无止无休的鸣冤。对于不平的呐喊,哪怕是微小的,经由演员的演绎最终能够引发观众的同情、愤怒和共鸣。”
这样的群像正是构成《以法之名》真正烟火人间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当真相越来越清晰时,背后包含的恰恰是人物的命运。
沉浸、共鸣、照进现实
6月24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的电视剧《以法之名》看片会上,听闻剧集当天定档开播的好消息,很多主创难掩内心激动,傅东育感慨地说:“这部剧走到今天太不容易了。”
现在,这个“胜利”更进了一步。剧集开播之后火速出圈,网友每天沉浸式地参与猜好人和坏人的“游戏”中,一边跟着检查组一起办案,为含冤者不平,为黑恶势力愤怒,一边不忘了玩梗。
比如李光洁饰演的李人骏,当“万海案”最初被判为铁案,他顺利摘掉检察长前面的“代理”二字时,不少观众表示这确实是个狼人,但随着他重启调查,大家再度陷入困惑:这究竟拿的是什么牌?
张译表情包
“表情包大户”张译重出江湖,“有人看海有人被爱有人加班到现在”“相由薪生”“我碎了活人微死”搭配洪亮表情成功俘获打工牛马的心;万海更是凭借一头白发成为《以法之名》版LABUBU,并拥有了“万海BU是黑社会”的戏外洗白口号。
当下,观众对于影视作品是否精彩的定义要求不断攀高,不同媒介的快速发展、短视频的兴盛等都让观众变得越来越见多识广,很多建议对创作者来说不乏建设性。傅东育和郑世龙既看到了上头、沉浸、赞美的好评,也看到了观众提出的问题。
而这些讨论,恰好符合了傅东育的期许,他对博客作者说,希望《以法之名》的受众能更多元化,大家对剧集的讨论不仅仅局限于“一部悬疑涉案剧”,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是对公民的约束,更是对执法者对约束。”
作为优酷白夜剧场“守正系列三部曲”首部大剧,《以法之名》总制片人、虎鲸文娱敦淇工作室总经理敦淇也表示,这部剧不仅讲案情,也更清晰地告诉观众,如果在司法执法过程中遭遇不公,可以向检察侦查部门申诉。
从“忐忑的开播”到更多元的讨论,这本身是影视作品真正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以法之名》开播当天,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外公布检察侦查厅正式挂牌成立。最高检检察侦查厅负责办理法律规定可以由最高检立案侦查的司法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非法搜查等侵犯公民权利、损害司法公正犯罪,以及需要由最高检直接受理的公安机关管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重大犯罪案件的侦查,并指导地方各级检察院开展相关工作。
《以法之名》片尾曲《人间道》歌词
这意味着《以法之名》所展现的剧情正在照进现实,检察机关将更好统筹加强检察侦查机制、机构和专门化建设,更好地助力严惩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8个省级检察院和部分地市级检察院成立了专门的检察侦查机构。
《以法之名》之所以能成为爆款,正是因为其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题材红利”,更是观众对现实主义题材的强烈需求,也是对于公平正义实现的参与和见证,并由此达到的共鸣。对于一部剧来说,创作的周期固然有限,但当它能关照现实,就是被创作、被看见的价值所在。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