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文|未盈
作为国内首部以检察官视角展现司法腐败侦查的剧集,《以法之名》以“刀刃向内”的叙事勇气,大胆揭开黑恶势力的保护伞。剧集播出不久,不仅以“真实敢拍”的创作特质引发关注,更推动”司法公正“”法律监督“”反腐打伞“等议题在舆论场持续升温,引发了大众对于捍卫司法公正的热烈讨论。
截至发稿,该剧在央视八套的收视率峰值达到了3.1369%,优酷站内热度突破10396(位列平台历史第二),豆瓣评分也已达到7.8分,且仍有上涨趋势。这部兼具口碑与热度的作品,不仅为今年略显冷清的长剧市场注入了活力,更以题材创新与价值深度,彰显了现实题材剧集的社会影响力。
而这部爆剧背后的总制片人高金玺,正是打造出《白鹿原》《剃刀边缘》《风吹半夏》《冰雨火》《理想照耀中国》《又见逍遥》等多部精品剧集的优秀制片人。
正值《以法之名》收官之际,骨朵与高金玺展开了对话,探讨这样一部真实敢拍、刀刃向内的《以法之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情与法的博弈,是法治进程的缩影
《以法之名》的诞生,始于一次对题材深度的追问。当时,制片人高金玺和导演傅东育共同创立的二十四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接到了虎鲸文娱的制片人敦淇邀请,一起合作一个扫黑除恶题材的项目。但二十四格团队对最初的剧本并不满意,认为题材缺乏新意,便想到可以将扫黑除恶与检察官相结合,开发一部检察院向的扫黑除恶题材剧集。
于是二十四格的创作团队与最高检影视中心建立了合作,最初创作团队找不到明确的创作方向,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副主任彭诚建议创作团队通过走访、调查和阅案来积累素材、明晰思路。
高金玺表示:“彭主任的提议恰好与二十四格在创作中注重从现实中汲取养分的理念不谋而合。按照这个思路,我们先进行了数次采访,写出了数稿剧本大纲,但彭主任看完后全都否定了。当时我们有些受挫,但并未就此气馁,觉得可能是采访的力度和数量不够,我们要扩大采访的范围,还要加深挖掘的深度。抱着这样的决心,团队奔赴四省十余城,从最高检到基层单位,采访了超过100位检察官,翻阅了海量卷宗。这才写出了《以法之名》现在的大纲,这一次彭主任说我们的方向完全对了。”
“方向对了” 的肯定背后,是对 “法律监督” 主题的精准锚定。高金玺指出:“《以法之名》最初的名字叫《吹尽狂沙》,当剧集的核心,是通过法律监督框架下的检察侦查,诠释司法公正的本质的时候,我灵机一动想到了《以法之名》这个名字,也是这个戏的主题。剧中郑雅萍、洪亮率领的指导组对万海案和东平市公检法体系的调查,正是检察侦查的具象呈现——当司法系统内部出现问题时,检察侦查以法律监督为刃介入,让每个公民在每个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从而彰显扫黑除恶工作的原则——是黑恶一个不漏,不是黑恶一个不凑。”
为了让 “法律监督” 的主题落地,创作团队在人物塑造上拒绝 “完美偶像” 的悬浮表达,转而回归真实人性。走访中印象深刻的检察官们,成为剧中不少检察官的原型。这些或刚正不阿、或深谙世故、或沉稳坚韧的检察官们,那些被卷宗淹没的日常、因工作引发的家庭矛盾、身着检察服时的信念坚守,共同构成了角色的血肉。
正如观众对主角洪亮的评价:“他不是一个完美英雄,他就是一个被现实捶打却死扛原则的普通人。”这种“不完美”,恰恰是角色引发共情的起点。
高金玺表示:“我们在塑造人物时,并没有将角色捧上神坛,反而力求让角色落地,让他变成一个可以被理解、被同情、被爱的人,这才是观众接受他的开始。我们采访最高检一厅的检察官时,他说:‘电视里的检察官总是光鲜亮丽的,可真实生活是埋在如山的卷宗里找线索,是面对家人抱怨时的委屈,更是穿上检察服时不可撼动的自豪。’听完后我深受触动,这才是信仰的力量,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观众看见这份力量背后的真实。”
在《以法之名》中,除了鲜明的人物塑造,还有复杂的人物关系。尤其是洪亮、李人骏、乔振兴,从好友走向对立面的三兄弟截然不同的命运变迁,展现了情与法的较量。
洪亮作为“执法者的执法者”,既要直面查处亲友的伦理困境,也要背负早年错案的愧疚,其内心的善恶挣扎,正是人情社会迈向法治社会进程中,执法者所面临的困境与抉择。“若人情凌驾于法律之上,公平正义便无从谈起。” 高金玺强调,“所有情节都是‘法律监督’主题的注脚,这是创作的底线,更是责任。”
在扫黑除恶题材剧集中,时常会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创作者将反派角色塑造得过于复杂立体,正派角色反而显得过于脸谱化,不如反派角色容易引发观众共情。而在《以法之名》中,正派角色受到迫害却仍然坚守正义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尤其是全剧的“白月光”乔振兴,他为了正义牺牲的悲剧让观众动容,恰是因为在创作中拒绝为戏剧冲突牺牲价值导向 ——“我们追求‘邪不压正’的人物弧光,让正派的光芒始终照亮叙事,引导观众在正义中寻得共鸣,而非沉沦于对恶的猎奇。”
好内容会赢得观众的掌声
《以法之名》的演员阵容,是“专业者成就专业作品”的最佳注脚。由张译、李光洁、蒋欣领衔主演,聚集了二十多位戏骨与六十多位实力演员。这些实力派演员都有各自的亮点和特色,他们碰撞在一起,化学反应强烈,能够互相成就,激发出彼此最大的潜力。
其中,章煜奇对 “万潮” 的诠释尤为亮眼。“试镜时,他眼底的纯粹打动了我们 —— 唯有这样的干净,才能承载万潮对真相的执着,但凡他有一丝怯懦、一点妥协,都不可能成为今天的万潮。” 高金玺回忆。
剧中,万海被冤后,儿子万潮以莽撞却坚定的姿态追寻正义,数次遭黑恶势力殴打仍未屈服,其 “虎头虎脑” 与 “追求正义” 的平衡,让角色收获大量 “亲妈粉”,观众 “相信公平正义的潮儿不允许死” 的呼声,正是共情的最佳证明。
在《以法之名》的拍摄过程中,高金玺印象最深的一场戏,是李人骏被查出有职务犯罪的嫌疑后,接受郑雅萍审讯的那场。
“刚开始拍摄的时候,导演总觉得差点意思。有人提议,能不能让李人骏喝口酒来打开话匣子。我们就咨询了检察院领导,领导说有时候为了突破嫌疑人的心理防线,是可以让嫌疑人喝一口的。于是李光洁就喝了一口酒,那口酒下去之后,他后面的台词爆发力极强。当时他那句:‘她是我老婆,我能怎么办’将人在情与法之间的挣扎与动摇,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种对专业的极致追求,让《以法之名》在题材红利之外,更以品质突围。情与法的较量、司法公正、反腐打伞这些话题,都是观众讨论最热烈的部分,许多观众还给出了“真实敢拍”的高度好评。
作为国内首部聚焦检察侦查题材的影视剧,《以法之名》跳出扫黑题材的同质化叙事。高金玺表示:“这个剧最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展现了检察院主导的扫黑工作——黑社会背后往往存在保护伞,反黑的核心在于打‘伞’,所以我们聚焦的重点正是打‘伞’,以维护司法体系的公正。而公正的司法正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以法之名》播出仅5天,优酷热度值便破万,今天已经超点收官,被观众称为是 “2025 年最值得追的涉案剧”。豆瓣评分也从7.6分上升到了7.8分,后续还有望继续上升,可以说是今年长剧市场中难得的爆剧,而且获得了口碑与热度的双丰收。
这份成绩单,在高金玺看来是 “内容自然生长的结果”。“团队从未预设效果,只是倾尽所能打磨每一个细节。我们坚信,好内容自会获得观众的掌声。”
从精品到生态,创作理念如何照进现实
从业二十余年,高金玺以《风吹半夏》《理想照耀中国》等作品奠定 “爆款制片人” 的行业地位,而《以法之名》的成功,恰是其创作理念的又一次印证。
2018年,高金玺创立北京太阳亿阳文化传媒,2019 年与傅东育导演携手成立二十四格文化传媒,七年间,两人以 “实事求是、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 为沟通准则,构建起 “以傅东育导演为核心的创作队伍,和以高金玺为核心的制片人队伍” 的协作体系,这种模式能让团队集中力量打造精品剧集。
二十四格创立七年来,爆款剧集接连涌现,从《理想照耀中国》到《风吹半夏》再到《以法之名》,一直在超越自己。而高金玺作为制片人,打造爆款的概率极高。
“打造爆款的秘诀,无外乎两点:对内容保有敬畏,对人才给予信任。” 高金玺解释,“内容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需要共情力的生命体 —— 让故事触达人心,让角色成为观众的‘熟人’,才是创作的根本。而人才是内容的灵魂,要给予足够空间让专业者专注创作,这是做出极致作品的前提。”
成为一个优秀的制片人绝非一日之功,而是需要多年的专业积累。高金玺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优秀制片人的核心素养是 “懂剧本、懂制作、懂市场” 的闭环能力:“懂剧本,要能穿透文字看见潜台词;懂制作,要让创意在预算与流程中落地;懂市场,要读懂观众的真实需求。三者缺一,项目便难成闭环。”
这一理念,也体现在二十四格对剧本的筛选标准中:鲜明的人物性格,复杂的人物关系,纠结的人物态度,简单的情节。“这四点是我们公司筛选剧本的标准,而《以法之名》每条都吻合。其实,《以法之名》的情节并不复杂,讲的就是万海被冤枉成黑社会的案子,真正复杂的是情感,破圈的也是情感,这就回到了我刚刚说的让观众共情是最重要的。”
基于这样的认知,二十四格文化传媒也形成了独特的创作理念,“那就是相信人物的力量,相信故事的力量,相信自我表达的力量。这个相信对于创作来说至关重要。”
正因为这份笃定,二十四格文化传媒凝聚了一支由优秀导演、制片人和文学团队组成的核心创作力量。导演团队中,既有功力深厚的导演傅东育、楼健,也有创造力旺盛的年轻导演毛溦、郑世龙和赵小溪等。制片人体系以高金玺为核心,汇聚了王海洋、赵小鸥、张巨等一批业务素质过硬的制片人。文学团队则由《风吹半夏》《以法之名》的编剧傅敏、曾梓妍带领。
这支多元且专业的队伍,不仅为长剧市场带来了更多新鲜的可能性,也让当下受到短剧冲击的长剧市场重新活跃起来。
从一部剧的成功到一个创作生态的成熟,二十四格的实践印证着一个道理:当创作以 “真实” 为根、以 “责任” 为魂,便能穿透市场喧嚣,既成为时代的镜像,也成为推动社会共识的力量。而《以法之名》的价值,或许正在于此 —— 它不仅讲述了一个扫黑打伞的故事,更以剧为桥,让司法公正的种子在观众心中生根发芽。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