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潜龙,
必须要入渊了!
——《藏海传》
文丨旧故麻袋
《藏海传》开播了,热火朝天,热闹非凡,当前剧况,意料之中。
一是因为男主肖战,流量明星的号召力强劲,所以从筹备初期到开播,一路声势浩大,甚至开播前,该剧就在优酷就拿下了“总预约量突破977万”的好成绩,助其成为“优酷历史最佳”,粉丝应该是出了不少力,劳苦功高,肖战高低得给粉丝磕一个。
二是因为故事背景,盛传《藏海传》改编自《藏海戏麟》,与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扯上了千丝万缕的关系,“藏海”即“汪臧海”,都是堪舆之术的绝顶高手,都懂纵横之术,所以省去了“藏海是谁”的教育成本。
但热度虽给力,口碑却两极分化,问题在于,它的宣发一直是以“古装权谋”为标签,要知道在这个细分赛道上观众是吃过细糠的,《琅琊榜》、《庆余年》珠玉在前,想要比肩这些“佳作”,4或是超越,太难了,更不用说《藏海传》号称自己是“《琅琊榜》2.0”,所以免不了很多网友拿肖战的藏海和胡歌的梅长苏进行比较。
作为既不是粉丝也不是黑粉的中立观众,狂追了六集,避开“是不是顶流”、“该不该爆”等问题,中立的来聊聊这部剧,是否担得起“年度剧王”的美名?
老规矩,先说结论:作为“权谋剧”,《藏海传》确实不够“权谋”,甚至没有非常严谨的权谋架构,剧中“智斗”大多依赖“巧合”、“主角光环”或“反派降智”,但若以复仇悬疑氛围来看,该剧做的还是不错的,前提是要先熬过前四集。
前几集的问题挺多,特别是一、二两集,没能开个好头,导致“藏海复仇”这件事本身的信服力不够,所以我们能明白《琅琊榜》里梅长苏想为赤焰军讨回公道的卧薪尝胆,但无法共情藏海十年苦学后的潜龙入渊。
贞顺六年,大雍铁骑踏破冬夏,冬夏臣服,为彰显国威,大雍皇帝派人在冬夏丹岁山南麓搞了个大工程——修建封禅台。
此次工程由钦天监监正堪舆大师蒯铎(钟汉良饰)亲自坐镇,封禅台都建差不多了,他却还天天让工人们往地底下挖,挖了有多深呢?足足一千多尺,很明显,建封禅台只是皇帝的幌子,他真正想要的是地底下的东西。
挖了好久,终于在封禅台下面挖到了不得了的东西,有多不得了,蒯铎亲自带徒弟下洞查证,结果一千多尺下藏着一座阴森的墓穴,而且这墓穴里有两件在《盗墓笔记》世界观里非常重要的东西:蛇眉铜鱼和鬼玺(剧中也称癸玺),当然还有吓人的阴兵,蒯铎大战阴兵,生死未卜。
另一边,在冬夏打了胜仗的平津侯班师回朝,京城民众夹道欢迎,蒯铎的儿子稚奴以为父亲也回来了,冲出去找父亲。
问题来了,从稚奴冲破阻拦,到掀了冬夏郡主的帘子,到被冬夏郡主抽了两鞭子,再到稚奴掷石子还击,不小心惊了平津侯次子的马车,最后稚奴和师兄弟们把平津侯次子绑架带走。
整个过程,真的整个过程,官兵就跟死了一样,未曾出手制止,如果说稚奴掀冬夏郡主马车没被后面的官兵阻止是因为冬夏郡主的身份本就是质子,倒是说得过去,但是平津侯儿子的马车失控摔跤,全程没有护卫跟去保护,说不过去。
原来稚奴绑架“平津侯次子”,只是想从他口中得知父亲的消息,结果这孩子告诉他:封禅台坍塌,他父亲已经死了。
知道这个消息后,他并未第一时间跑去告诉母亲,说明他内心抗拒接受“父亲已死”的事实,还回忆了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但这一段剧情的安排,有点不明所以,完全可以跳过。
后来妹妹月奴发现了平津侯儿子被关在地窖,告知母亲后,母亲罚了稚奴、狗剩和观风,然后把平津侯儿子送了回去。
结合后面的剧情,这么一大段剧情铺垫,为的就是给观风制造不在场证明,因为被罚去山上砍柴十日,所以躲过了蒯府的腥风血雨。
问题又来了,蒯铎如此聪明的人,竟然冒着暴露行踪的风险回到家里让家人连夜出逃,但凡谨慎一点,让亲信来传信或是等风头过了让大家以为他真死了之后再来,剧情走向或许就不一样了。
但是,剧情就是如此发展的,那一夜,稚奴等来了父亲,蒯府却等来了“阎王”。
家人一个接一个地倒在了血泊中,稚奴因藏身地窖,逃过一劫,眼睁睁看着妹妹、师兄弟、母亲、父亲死去。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他此后一生的仇敌——平津侯庄芦隐。
问题又又又来了,平津侯为了得到蒯铎从冬夏地宫取回来的东西,以他家人的性命要挟,一开始杀一两个徒弟门生还能理解,到杀儿子女儿的时候,就不能理解了,哪个反派为了自己要的东西,能这么轻易把知情人的儿子女儿杀掉啊,不得带回去继续折磨,或是将他的妻儿带走,逼他吐露真相吗?
平津侯倒好,说不说?不说是吧,先杀你女儿,再杀你儿子,我以为只是威胁来着,没想到是真动手啊,蒯铎能把知道的告诉你,有鬼了,而后妻子也被杀,对于蒯铎来说,所有他牵肠挂肚的人都挂了,还有什么理由把真相说出来呢?于是自杀了。
再有人说平津侯心狠手辣,我第一个不服,他甚至没有给他们任何痛苦,都是一招毙命,他的义子更是一杀一个痛快,丝毫不考虑东西还要不要了。
之后,稚奴被面具男所救,为了稚奴的复仇大业,他不仅将稚奴带到了一个秘密基地学艺,还给稚奴做了“微do医美”,最后给了稚奴一个新的身份:藏海。
为了复仇,十年学艺,曾经天真快乐的稚奴已不复存在,归来已是深谙堪舆营造、纵横之术的藏海。
太后驾崩,京城局势动荡,机会稍纵即逝,藏海不得不提前结束学业,赶去京城,临走前,大师傅星斗交代了两件事:一是不要相信任何人,二是到京城了直接去枕楼。
交代的好好的,结果藏海一下山就把师父的话忘的一干二净,他确实按计划到了枕楼,却没有乖乖的等待接头人,而是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下,吩咐伙计上壶茶,顺口说了声把灯点上。
虽然可以理解他初来乍到,不谙世事,但怎么也得低调行事、低调做人,你可是带着任务来接头的,结果上来就整出了大动静:坐了朱雀位,点了朱雀灯,亏了一千两,这出戏大概是为了引出女主香暗茶吧。
藏海不免局促,尴尬挠头,囊中羞涩,说:这灯我不点了,这座我也不坐了。结果反被香暗茶摆了一道,说是让他听戏,结果故意设计将他说成是编排皇家密辛的“八公子”,惹得众人追杀,若不是他高明师父出手相助,他怕是要交代在这一夜了。
所以在藏海的人设上,从下山开始,并没有把他塑造出运筹帷幄的形象,而更像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二愣子,这一点也会削弱权谋的成分和藏海复仇的可信度。
之后,藏海为了能成为平津侯府的幕僚,经历了墓道机关之后(这里有大部分的主角光环成分),见到了平津侯,而且还利用皇帝头疼藩王入京的心思,想到了一个太后和太妃到底谁和先帝合葬的两全其美的方法,也正是因为如此,藏海受到了平津侯的赏识,顺利成为平津侯府的幕僚,踏出了复仇的第一步。
之后,想要走到平津侯身边,必须要先除掉档在他身前的三个人,一个是替平津侯管理幕僚的杨真,一个是替平津侯杀人的义子瞿蛟,最后是以背叛蒯铎换取青云路的褚怀明。
三人均是当年蒯府惨案的参与者,藏海自然是要将他们一个个地解决掉。
首先是杨真,因为藏海爱出头,得到了平津侯的赏识,加上褚怀明常在耳边吹风,让杨真觉得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所以打算出手除掉藏海。
以修缮皇陵为由头,让藏海和一众工人“自愿殉葬”,最后被藏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式,完成一杀。
重点说说这场戏,这场戏算得上是前几集的一个小高潮,藏海之所以能死里逃生:一是有主角光环成分加持,特别是在墓穴里,一个乱箭齐发的狭小空间,所有人都命中要害,只有藏海,胳膊中了一箭,小伤;二是他走出墓穴后对文武百官进行了一番慷慨激昂的陈词,这可是帝陵,这可是在给先帝先后殉葬,就这么水灵灵走出来,所有人还能听他把话讲完,只能说这大雍还挺通情达理。
但说实话,这场墓穴逃生戏,不如“高明师父装瞎子替平津侯算命”那段精彩,梁超真不愧是老戏骨啊,太优秀了。
当然不是说肖战演的不够好,而是那段剧情太平了,作为观众,因为之前有过一段“墓道机关”戏,这场“墓穴逃生”大概率会和之前一样,已经猜到结果,不新鲜了,而且即便是最后与姬伯伯相认,想要煽起来,但时间太短了,来不及让观众上情绪。
更诡吊的是这部剧从头至尾都没有让观众有恍然大悟的反转感,想当初看《琅琊榜》也好、《庆余年》也好,都会有“卧槽,牛逼”这样的时刻,因为里面的部分权谋算计,铺垫的很到位,但是《藏海传》没有谜语人,所有的事都是平铺直叙,很难有什么“反转时刻”,如果说“观风活着”算一个的话。
所以硬要扯上“权谋”,完全没必要,说是“复仇+探秘+家国”会更准确一些,毕竟看多了古偶的观众是真的想看点权谋类题材长长脑子的,结果你说“权谋有,但不多”,多少都会有点失望。
朋友之前开玩笑说:《藏海传》绝对不会扑的,毕竟有28个编剧保驾护航。我也以为有这么多编剧集思广益,肖战这把应该是稳了,但现在看来有点尴尬,一如当初看张颂文主演的《清明上河图密码》一样尴尬。
服化道样样好,剧中也输出了很多中国文化,甚至服装的一针一线都有模有样,可剧情还是让人捉急,不是说剧情推进节奏慢,而是剧情在逻辑上,始终有硬伤,虽说这部《藏海传》是郑晓龙操刀,老戏骨天团+顶配主创,要流量有流量,要演技有演技,应该看的很过瘾才对,可现在,有点割裂。
说《藏海传》是2025年声势最浩大的剧作不为过,热搜不断,话题不断,还有央八站台,粉丝们每天在狂欢,守着收视率拍手叫好,但作为中立的观众,不得不在此泼一盆冷水,它能看,只是没有预想中那么好。
我知道这么说粉丝肯定不服,但咱们要理性看待这部剧,只能说希望后面会越来越好,渐入佳境。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