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瑞股份过会仍撤单,年内23单IPO折戟“临门一脚”,同批现场检查“团灭”

  • A+
所属分类:财经
摘要

二是双瑞股份IPO项目已于去年11月1日过会,过会后仍终止IPO的情况,成为近年IPO审核中的“难解之谜”,年内已有超23家企业在过会后终止IPO。 作为曾被现场检查的企业,双瑞股份的终止也再度关联到市场对…” />

财联社7月8日讯(记者 高艳云)过会企业主动终止IPO的案例,再次将审核末端的复杂性推向台前。

7月5日,深交所公告显示,双瑞股份撤回创业板上市申请,保荐人中信建投证券同步提交了撤回相关申请,深交所终止对公司审核。

双瑞股份过会仍撤单,年内23单IPO折戟“临门一脚”,同批现场检查“团灭”

这一案例因叠加“过会后撤单”“曾被现场检查”双重标签,成为观察IPO生态的典型样本。该IPO项目有三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双瑞股份属于2023年第一批首发申请企业现场检查的抽查对象,而IPO现场检查的高撤回率始终受到市场关注。

二是双瑞股份IPO项目已于去年11月1日过会,过会后仍终止IPO的情况,成为近年IPO审核中的“难解之谜”,年内已有超23家企业在过会后终止IPO。

2023年17家现场检查企业中撤材料企业占比达82.35%,2024年4家现场检查企业中2家撤材料。超高撤单率折射检查威慑力,但与此同时,“现场检查是风控工具还是劝退利器”的讨论此起彼伏。对比海外“投资者自负其责、审核宽松”模式,A股从严监管是特色,但如何提升包容性与灵活性,也是需要不断提升之处。

关联交易独立性存疑

去年11月1日,深交所上市审核委员会发布审议会议结果公告,双瑞股份符合发行条件、上市条件和信息披露要求。但就在审议结果公告中,上市委会议现场问询关联交易与独立性问题。

双瑞股份过会仍撤单,年内23单IPO折戟“临门一脚”,同批现场检查“团灭”

展开全文

根据双瑞股份申报材料,公司是在间接控股股东七二五所相关研究室基础上组建而成。报告期内,公司向实际控制人中国船舶集团及其下属企业采购和销售金额均较大,采购金额占营业成本的比例分别为13.52%、14.08%、14.05%、10.33%,销售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2.65%、15.27%、17.10%、16.04%;公司还存在与中国船舶集团下属企业合作研发的情况。

上市委会议要求双瑞股份,就以下问题作出说明:

一是双瑞股份需说明报告期内与实际控制人及其下属企业同时存在较大金额采购和销售的原因及合理性,相关采购、销售产品的定价是否公允;

一是双瑞股份需说明报告期内与实际控制人及其下属企业同时存在较大金额采购和销售的原因及合理性,相关采购、销售产品的定价是否公允;

二是说明报告期内与实际控制人及其下属企业合作研发的具体情况,发行人的研发体系是否健全,研发创新活动是否依赖实际控制人及其下属企业的技术支持,发行人是否具备持续自主创新和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二是说明报告期内与实际控制人及其下属企业合作研发的具体情况,发行人的研发体系是否健全,研发创新活动是否依赖实际控制人及其下属企业的技术支持,发行人是否具备持续自主创新和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三是说明上述关联交易是否影响发行人的经营独立性,以及未来为减少关联交易的具体措施。

三是说明上述关联交易是否影响发行人的经营独立性,以及未来为减少关联交易的具体措施。

财联社记者向保荐机构询问无果,目前尚无准确信息披露双瑞股份终止上市原因,但有相关消息称,双瑞股份IPO终止主要是公司实控人内部决策。相关资料显示,中国船舶集团是双瑞股份的实控人,间接持有公司71.07%股份。

23单过会后终止IPO

双瑞股份并非孤例。财联社记者了解到,截至7月8日,2025年以来已有超23家企业在过会后终止IPO,其中17家未提交注册即撤回,6家在注册阶段终止。

其中,东吴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华泰联合证券、中信建投证券各有2单过会后终止的IPO项目。

有1单过会后撤材料终止IPO项目的券商包括:广发证券、国金证券、东兴证券、开源证券、西部证券、中金公司、东北证券、国投证券、财通证券、德邦证券、银河证券、国信证券、招商证券、浙商证券。

现场检查高撤单率成行业痛点

作为曾被现场检查的企业,双瑞股份的终止也再度关联到市场对现场检查效果的讨论。

2023年1月6日,中证协公布第一批首发申请企业现场检查的抽查企业,其中涉及5家企业,双瑞股份即是其中之一,其他4家为羊绒世家、海湾化学、开科唯识、恒业微晶。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2023年第一批抽中检查的5家企业遭“团灭”,即全部撤材料终止IPO。

2023年3批次共17家被检查企业中,14家撤回材料终止IPO,占比达82.35%。其中,中信建投证券撤材料项目达4单;国泰海通、国联民生证券承销保荐、国金证券、国投证券等4家券商各有2单;中信证券、申万宏源证券承销保荐等各有1单。

上述17家被检查企业中,仅2家成功上市,目前仅剩国泰海通保荐的丰倍生物在会。

双瑞股份过会仍撤单,年内23单IPO折戟“临门一脚”,同批现场检查“团灭”

2024年抽检的4家企业中,亦有半数撤回。

2024年,中证协3批次现场检查涉及4家项目,2家撤回材料,占比50%,分别为中信建投保荐的恒达智控(科创板)和中信证券保荐的城建设计(沪主板);其余2家分别处于问询阶段(中国铀业,深主板)和因财报更新中止(新芯股份,科创板,由国泰海通、华源证券联合保荐)。

进入2025年,中证协已开展2批次现场检查,涉及14家项目,目前均处于受理阶段。其中,中信证券被检查项目最多,达3单;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各有2单;招商证券、西南证券、国投证券、国金证券、华泰联合、国海证券、国泰海通等9家券商各有1单。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第二批次IPO现场检查数量激增。7月3日,中证协发布2025年第二批现场检查抽签名单,包含12家企业,较第一批增加10家,这与6月末受理量激增相关,11家企业于6月获受理。

数据显示,受财报有效期及北交所辅导验收流程差异影响,6月单月受理150家,6月30日单日受理达41家。

制度完善与功能争议并行

IPO现场检查机制自2017年由证监会启动以来,在IPO审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制度不断完善。

2023年11月,证监会对《首发企业现场检查规定》进行修订,强化“申报即担责”,检查对象撤回发行申请但现场检查工作并不会终止实施,“一撤了之”现象受到遏制;2024年3月15日,证监会提出,首发企业检查的抽查比例由“随机抽签的比例为5%”修改为“随机抽签的比例为20%”。

面对高撤单率,市场对现场检查功能产生分歧,相关问题直指“风控工具还是‘劝退利器’?”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认为,根源在于市场发展阶段与责任机制的错配。检查方存在“需发现问题”的压力,可能导致审核更倾向“有错必究”;同时,因投资者往往将企业过审等同于企业信用“背书”,审核端因而承担了过重的责任,这也是规范性要求较高的原因。

境外市场筛选企业,投资者自负责任,由此境外IPO审核相对宽松,A股市场未成熟至“投资者自负责任”阶段,监管追责机制进一步挤压审核逻辑空间,易使现场检查从风控工具异化为IPO收紧阀门。

王骥跃进一步阐明现象本质是市场机制缺位下,审核责任与监管追责叠加导致制度过于严格,需通过完善市场定价及责任分担机制破解。

(财联社记者 高艳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