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7月4日,北京天文馆宇宙剧场迎来一场特殊的“星空之约”——我国首部以天文学家探索宇宙方法论为主题的球幕科普电影《何以知天》首发活动在此举行。电影将在暑期登陆北京天文馆,为公众揭开“人类如何认知宇宙”的神秘面纱。公众可通过北京天文馆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查询暑期档具体排片信息。
观众观看球幕科普电影《何以知天》。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探访我国三大“国之重器”
宇宙浩瀚无垠,人类为何能跨越时空限制,描绘出百亿光年外的宇宙图景?
《何以知天》以“天文学家如何研究宇宙”为命题,给出了一份生动的“认知指南”。影片跳出传统科普对天文现象的单一展示,转而聚焦“方法论”——通过探访我国三大“国之重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带观众走进天文学家的“工作现场”。
LAMOST如何用“光谱工厂”的慧眼为亿万恒星“拍照建档”?FAST怎样捕捉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密码”?LHAASO将以怎样的“宇宙线探测器”解码高能粒子的起源?影片通过实景拍摄与科学可视化结合的手法,让观众不仅看到“国之重器”的震撼外观,更理解它们如何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千里眼”“顺风耳”。
值得关注的是,影片获得了LAMOST、FAST、LHAASO观测基地的拍摄支持,观众将通过镜头“俯瞰”这些超级工程:贵州群山中的“天眼”FAST如银盘嵌地,河北兴隆的LAMOST像银色巨人仰望苍穹,四川稻城的LHAASO则如星辰矩阵铺展高原……这些珍贵的实地影像,不仅是科学传播的素材,更传递着中国科技工作者“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
球幕科普电影《何以知天》主创人员跟观众见面交流。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影片配套天文科普讲座陆续开讲
《何以知天》制作团队采用球幕全景实拍与高精度动画特效融合的技术路径,既保留了观测基地、望远镜设备的真实质感,又通过动态模拟还原了宇宙演化的壮丽场景——从恒星诞生时的星云翻涌,到超新星爆发的绚烂余晖,从银河系的旋臂结构到可观测宇宙的全景图谱,每一个镜头都经过科学团队的严格校准,力求把宇宙的真实面貌搬上球幕。
为确保内容的严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影片组建了业内顶尖的创作团队,从科学顾问到导演组,从天文专家到视效工程师,团队耗时一年,历经反复剧本打磨和技术调试,为一个镜头的视角调整数十次参数,为宇宙结构的演化使用超级计算机进行数值模拟。
当天,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邢千帆现场解读了影片背后的科学——探寻第一代恒星的“遗传密码”。这是北京天文馆筹划的与《何以知天》影片配套的系列天文科普讲座的第一场,观众可以从中更深入地理解“天文学家如何知天”。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张彦君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