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短剧绝对是门“赚快钱”的好生意。
你看,传统影视行业三五年打磨剧本逻辑,在短剧赛道被压缩成短短几个月,关键是回报率不低,分账高达百万的剧很常见,我之前也写过不少。
这可不是编剧变懒了,而是市场验证机制发生了根本转变。
要知道,短剧的市场规模已经超过了电影票房,预计今年达到600亿,用户规模达到6亿人。
今年的爆款短剧更是一部接一部,从春节档黑马《好一个乖乖女》开始,女频复仇+甜宠题材,女主表面乖巧实则腹黑,剧情反转多,立意好,播放量破10亿,2月份的分账突破1000万。
一部改编自番茄小说的《穿书之炮灰变身天道亲闺女》,古装仙侠穿书题材,偷听心声的设定,全程高能打脸,不知名短剧演员出演,但上线不到两周播放量破十亿,收入可观。
还有一部《家里家外》,四川方言版本的80年代温情剧,剧组实景拍摄,制作精良有细节,上线10余天,红果短剧15.6亿播放量,全网话题量超40亿,保守估计收益过千万。
刚过去不久的五一假期,短短几天上线了超百部短剧,竞争相当激烈,质量也越卷越高。
短剧刚出来那会儿,都嘲笑它够土够low。
现在呢,大众对短剧的印象已经大变,爱看短剧并不意味着观众审美降级,而是大家对“即时反馈”的依赖远超想象。
刷短视频时,大脑每7秒就能获得一次新鲜刺激,而短剧直接把刺激频率压缩到3秒一个钩子、5秒一个反转,10秒一次冲突。
这些短剧上头的背后,说白了,也是在做情绪的生意,爽点就是短剧的命门。
很多短剧的编剧,已经有一套爽点模块的标准化公式,他们会精准计算"冲突-情绪宣泄-反转" 的30秒情绪闭环。
你看到的一整套主角被欺负、到身份转变、再到完成第一次打脸,包括配乐的处理,极有可能都是经过了精细计算的。
这种模式下,让短剧制作周期加速,回报率翻倍,观众所感受的情绪刺激也因此更极致得多。
不同受众群体,短剧开发也有着差异化的情绪套餐。
中老年市场以《闪婚老伴是豪门》为代表的 “银发玛丽苏”,通过赘婿逆袭、失散认亲等情节,满足中老年群体对家庭认同和情感补偿的需求。
这类短剧往往设置 “先抑后扬” 的情绪曲线,前半段渲染 “儿女不孝”、“老伴背叛” 的虐心场景,后半段通过财富逆袭、亲情和解实现情绪宣泄。
年轻群体则以《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将 “00后整顿职场” 的现实情绪投射到穿越剧情中,女主面对 “绿茶妹妹”、“势利亲家” 时的反击,实质是当代年轻人对职场压抑、人际关系内卷的替代性释放。
剧中 “无痛当妈” 的设定,更精准击中了年轻女性对生育焦虑与母性本能的矛盾心理。
看多了短剧的观众们,能不知道这些都有套路吗,实际上就像我说的,大家并不讨厌套路,只是讨厌套路不够丝滑。
从短剧情绪爽点的设计上,其实给我们写书人也带来了一些启示:
短剧每 30 秒一个爽点的设计逻辑,对应到书中就是每个章节必须有明确的情绪爆点。
在写场景案例的时候,也可以拆解成 "冲突 - 行动 - 结果" 的闭环。用这种设计逻辑,让读者像追剧一样欲罢不能。
同样的,短剧有标准化爽点模块,实现情绪的精准投放。
写书也可以:用意外之喜设计反转情节,用力挽狂澜塑造英雄时刻,用慧眼识珠展现主角智慧,比如写家庭教育的书,平铺直叙给方法,不如试试 "孩子考试失利 - 家长情绪失控 - 共同制定改进计划" 的情绪闭环。
如今短剧质量在提升,逐渐从追求单一的爽感刺激转向寻找情感共鸣,这对于我们写书来说,也是希望能跳出表面,尽量去深入挖掘读者的痛点。比如在商业书中加入创业者的失败经历,在育儿书中穿插母亲的焦虑与成长,用真实的情感连接打动读者。
短剧爽点就是情绪商品,抓住情绪的人就能抓住观众,放到写书上面是一样的,会抓读者情绪的书相对更有市场。
比如我们秋叶写书私房课的学员伊沙贝,就是踩着时代情绪的刚需,将自救经验写成一本书《不累-超简单的精力管理课》,上市一个月销量破20000册,登上微信读书首页。
可以说,伊沙贝的书,从书名开始就抓住了一批受众。
紧接着,中科社总计高达3亿粉丝的全媒体矩阵账号【科普中国】集中推广《不累》,3亿粉丝的曝光量呀!
得到举办“423破万卷节”,《不累》获读书人选择奖,和万维钢老师、蔡磊老师等大咖的书一起被重点展示。
正是因为有了畅销书,才有伊沙贝一个普通新人作者也能得到这些曝光机会。
我知道很多人工作多年,缺的不是积累,而是不知道如何把积累变成有特色的书稿,自然也得不到好出版社的青睐。
不知道怎么写没关系,我们秋叶团队来帮你,在我们写书私房课,已经有308位伙伴成功出书了。
而且新书上市前,我们教你推广,新手作者对图书营销没概念,我们逐一指导,帮你打开推广思路,让你不仅会写书,更会卖书。
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做,才是普通人想成功出书的捷径。
想了解更多写书出书相关,赶紧扫码与图书顾问1对1咨询: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