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你会允许孩子使用社交媒体,如微博、抖音吗?
你看过孩子的网络留言,并知晓它们的意思吗?
你听说过“化粪池警告”、“小唐人”吗?
上个月,Netflix上新了一部犯罪悬疑剧:《混沌少年时》(英文名《Adolescence》,直译:青少年),豆瓣评分高达8.6。第一集观众就跟随武警视角破门抓捕凶犯,紧张感拉满,但这感觉很快随着剧情发展消失得无影无踪——因为导演交代得很明白:来自普通家庭的13岁少年杰米,连捅了同校女同学凯蒂七刀致死。监控录像将犯罪事实清晰地记录了下来。
那这剧还有什么好看的?
这部剧的亮点,恰恰并不在于悬疑,而是详实地展示了:
一个13岁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深受极端互联网言论的 “毒害”,而学校和家庭对此一无所知,等问题爆发后,才陷入茫然无措境地的全过程。其中指向了男女对立、校园霸凌、社交媒体使用、学校监管、家庭教育等多个角度的现实问题。
这部剧可以探讨的话题有很多,今天,也想跟你分享其中三个最具有教育价值的思考角度,并附上推荐书单。无论你有没有看过这部剧,这些话题和书都值得你跟孩子深入探讨、收藏。在信息无孔不入的今天,“断网”并不能真正地保护孩子。直面复杂的社会,培养批判性思维,树立底层价值观,才是唯一办法。
/《混沌少年时》剧照/
社交媒体里的恶意,你知多少?
2010年以后出生的孩子,被视为“数字原住民”——从呱呱落地一刻起就被各种数字技术和智能设备包围。他们比之前任何一个代际都更精通数字、互联网。而网络社交媒体的匿名性,让情绪宣泄和暴力言论更加普遍可见。
根据调查显示:28.89%的中国青少年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暴力辱骂,其中68.48%发生在社交软件上。(中国社科院,2019);59%的美国青少年受到过至少一种网络暴力,比如辱骂、传播个人不实信息、人身威胁等(Pew Research Center,2018)。
当还未建立成熟世界观的青少年,频繁在社交媒体中接触到极端言论、富有煽动性的谣言、非黑即白的标签,甚至一场又一场网暴时,会导致什么结果?
在《混沌少年时》中,当调查凶杀案的警察来学校寻找线索时,大部分学生对凶杀案都抱着轻佻、戏谑甚至兴奋的态度;凶手杰米轻飘飘地谈论死亡、审判、坐牢等应该严肃对待的话题;“婊子”、“非自愿单身”等词汇脱口而出;当孩子面对屏幕麻木时,面对真实的痛苦也是如此。
而另一方面,社交媒体所提供的社交价值、情绪价值、便利知识等等也让【是否该允许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这个议题处于不断现实争议之中。
/C计划思辨说理课话题“是否允许中小学生使用社交媒体”/
我们该怎么办?
拥有15年丰富临床经验的儿童精神科专家希米·康,在其著作《屏幕时代,重塑孩子的自控力》中,详实地介绍了科技如何影响孩子的情绪及行为方式,并给父母提供了一个“养成健康电子产品使用习惯”的“六步计划”(可供整个家庭使用),让孩子们在面对电子产品时可以做出明智的选择,最大限度地享受科技带来的好处。这是一本更适合父母阅读的书。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
-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对手机上瘾的?他的大脑、行为习惯会发生哪些改变?
-
为什么孩子频繁刷新社交媒体消息?除了社交,他们还想得到什么?
-
如何通过电子产品帮助孩子培养自律习惯?
-
如何利用电子产品开发孩子的特性及个人天赋,来帮助他们培养才能?
你也可以在充分了解这些信息之后,跟孩子一起探讨:为什么社交媒体会容易让人沉迷?长期使用社交媒体会带来哪些影响?你怎样看待网络中的暴力言论?你觉得应该允许中小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吗?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和过滤?
你以为的“男子气概”,可能有毒?
在第三集中,女心理医师询问杰米:是否因为向凯蒂求爱不成,而杀死对方?杰米回答,重点不是“爱而不得”,而是竟然连凯蒂这种女人,都能拒绝、甚至羞辱他。
与成人不同,激素处于高峰期的青少年,身上会带有更多的动物性。就像群居动物一样,越受异性欢迎,在集体中就越有价值,地位也越高。而杰米和他的伙伴,就因为被认为“没有男性魅力”,而沦为校园霸凌的对象。更可悲的是,没有成年男性来帮助杰米矫正认知:
杰米喜欢绘画,但父亲更希望体格偏弱的他去学足球;
“健身网红”安德鲁・泰特(真实存在)发表的厌女言论,获得同学大量讨论,甚至拥护......
为了证明自己有“男子气概”,杰米最终主动向女性——体格秩序中更弱的一方,施暴来获得满足。
/《混沌少年时》剧照/
男子气概究竟是什么?是否男性就必须阳刚英勇、女性就必须温柔甜美?当男性无法接受自己身上脆弱的一面、不敢向他人求助、压抑自我感受时,会发生什么?
“有毒的男子气概”一词,近年越来越多地被提及,用来形容一系列对男性社交、心理不利的种种传统观念,其中包括霸主意识、贬低女性、过分自主、抑制感情等特征。男子气概并非先天存在,而是经过社会文化和历史发展,逐渐被后天教育所塑造;男子气概当然存在积极的一面,但有毒的男子气概,无疑会带来歧视、压抑、隔阂。有研究表明,尽管女性抑郁数量高于男性,但重度抑郁男性的死亡是女性的三倍。(中疾控,2024)
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建立健康的性别观念和自我意识?
《穿裙子的小男子汉》、《波马的秘密》这两本经典童书,讨论的就是关于性别和“男子气概”的故事。在《穿裙子的小男子汉》中,来自单亲家庭的丹尼斯,喜欢看《时尚》杂志中的漂亮裙子,这也让他不断想到自己离开的母亲。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穿上了裙子,并为此感到兴奋好玩,但也因为这次经历被校长开除。在《波马的秘密》里,波马害怕即将到来的十岁生日---因为小镇每年的射鸽比赛上,都由十岁的小男孩负责拧死受伤的鸽子。波马抗拒残暴的传统,但又害怕同伴的嘲笑。
这是两本适合跟孩子一起读的经典童书。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阅读和谈谈:
-
如果你是丹尼斯,波马的朋友,你会嘲笑他们穿裙子、不敢拧鸽子的行为吗?
-
男孩就应该阳刚勇敢吗?要求每个男孩子都要阳刚勇敢会怎样?
-
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常见的,关于男孩和女孩的性别规训?(男孩就应该……女性就应该……)它们会带来哪些影响?
-
如果别人嘲笑你的行为不像男/女孩子,你如何回应?
(《穿裙子的小男子汉》也包含在C计划分级阅读书单中,欢迎在公众号后台发送【书单】领取,帮助孩子从自我、他人、社会培养健康的价值观)
“坏小孩”,也要接纳和理解吗?
除了杰米与家人外,剧中还展示了不同成年人,对孩子不同的支持方式:
1、凯蒂的好友婕德,因担心失去唯一好友,会再次陷入“孤立”境地,产生了应激创伤。一开始当老师认真倾听婕德的需求时,婕德袒露了自己的脆弱,但老师提到“会找人来跟你谈谈”后(心理医生),平静的婕德感到被敷衍和应付,再次暴怒;
2、原本逃避跟儿子沟通的黑人警察,在觉察到儿子遭受霸凌后,主动邀请儿子一起共进晚餐,并说“我就想陪陪你,因为我爱你”。
这些都点明了破局的关键:家长,学校,社会能否及时地察觉孩子的变化,情感需求,并发自内心的给予尊重,接纳,抱持。你可能会说这个我懂。可是连“坏孩子”也要理解吗?连糟糕的行为也要接纳吗?比如剧中的孩子:
杰米在杀人前,就已经在社交媒体上发布大量色情、暴力的内容;
凯蒂主动给心仪的男生发送裸照,希望得到青睐。拒绝杰米后,在其社交媒体下发动网暴;
婕德当众痛揍男同学,因为怀疑后者与凶杀案有关。
/《混沌少年时》剧照/
孩子的这样一些行为,也要理解、尊重、接纳吗?
获得多项国际知名奖项,经典童书《寻找朱庇特》里也有一位13岁的“坏孩子”---约瑟夫。作为未成年人,他有一个八个月大的女儿;他被关进少管所,而且试图杀死老师;他孤僻封闭,用沉默和拳头对待所有负面评价。幸运的是,他被杰克(故事中的我,六年级学生)一家收养,并在新家人的接纳、理解中逐渐修复了内心的伤痛。
书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当约瑟夫跟杰克一家刚开始生活时,约瑟夫前往寻找朱庇特,不辞而别,杰克一家在冰天雪地中拖着冻僵的身体不断寻找,终于见到了约瑟夫。我们在C计划的课堂上跟孩子们一起探讨:当再见到“犯错”的约瑟夫,还应该表示对出他的接纳吗?
有孩子说:在陌生环境,约瑟夫很害怕,也很想念朱庇特,他出走也可以理解。
有孩子说:约瑟夫的家庭充满暴力,他并不懂得怎么爱别人,需要示范、体验之后才知道如何关心别人。
还有孩子说:接纳不代表纵容,只是让他能感受好一些,才能继续改正。
/《混沌少年时》剧照/
是啊,接纳是倾听和理解,不去急于否定和改变对方,特别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这样的温暖才能真正帮助ta们敞开心扉,促进交流、找出结症、避免问题恶化;而接纳也绝不是无限制地纵容,当情绪得到缓解后,仍然需要进一步地沟通,帮助孩子承担起责任。
在《混沌少年时》中,不少成年人,面对这些“坏孩子”时,采取的方式更多是指责、否定、辱骂、进而陷入无奈的恶性循环;而杰米的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身上正在发生的一切一无所知,罪案背后有着复杂的成因,但或许任何一次的接纳、理解、支持,都可以成为那把改变的钥匙。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这本书,谈谈:
-
造成约瑟夫痛苦遭遇的原因有哪些?
-
你认为对他的惩罚,是过轻,还是过重?
-
他的父亲是如何教育他的?约瑟夫的养父母呢?
-
我们如何在“无条件接纳”与“有条件约束”之间把握好尺度?
-
怎样的接纳和沟通,能真正疗愈自我和他人?
《混沌少年时》虽然只有四集,但能讨论的话题远不止以上这些。而其中关于社交媒体、暴力、性别、校园欺凌……等等复杂的社会议题,也是C计划思辨课上会跟孩子探讨的内容。如果你们也希望体验这样的课堂,欢迎点击下图参与。
文案:南木
编辑:鱼丸
排版:番茄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