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一部电影,可以拍得让人看不太懂,但不能让人看得难受。
套用在姜文作品上,前者是《太阳照常升起》,后者就是刚上映的《你行!你上!》。这柄时隔7年才磨出来的“剑”,开分只有6.7。
与评分对应的,是一句“姜郎才尽”。
以及,尴尬。
依旧很姜文,但有点玩过头了
姜文作品向来很有自己的特色,也就是所谓的作者表达。他镜头故事下的人物,或者癫,或者痴,或者横冲直撞,像是江湖上快刀烈马的粗豪汉子,完全不受既定规则所左右。
站着挣钱的他,自己就是规则。
《你行!你上!》讲述的是郎朗父子的故事,但却完全没有遵循传统传记类作品的套路。姜文用自己惯有的癫狂魔幻风,讲述了一个现实生活故事。
虽然这样的处理方式,必定会导致观感割裂,让观众在梦幻和现实间左右横跳。可细想之下,似乎又只有这样处理才更好。
满是大碴子味儿的东北话,在有刻意拿腔作调之嫌说出来的情况下,虽然让不少人抱怨听得难受,但却又很贴影片风格,戏剧又夸张。
跟片中郎家父子的画风,如出一辙。
与此同时,这种“大俗”与大雅的钢琴又形成鲜明对比,像有人拿着一盘调好的浓墨重彩,迎面泼了过来,视觉、听觉双重冲击。
但缺点就是,玩过了!
当所有的人物几乎都悬浮于生活之上,言行举止仿佛被刻意戏剧化放大,整个故事的可信度也就一路下滑,向着传记类所需的真实感背道而驰。
就像片中郎朗那句“爸啊啊啊啊啊……”,在被一次次重复后,最终宛如一句刻在脑子里的魔咒,刺挠难受,却又删不掉。
作者表达,变成了作者任性,观众的感受被无限向后排。
“爹味儿”十足,郎爸才是主角
《你行!你上!》虽然是郎朗的“爽文”,但他其实并不是主角。
影片中的他,小时候憨,少年时愣,就像个有着出众钢琴天赋的傻小子。唯一的任务,就是带着自己对钢琴的喜爱和老爸的期待,一路前冲、趁早成名。
所有的角色高光,都在姜文饰演的郎爸身上。他对这个角色的偏爱,真的是明明显显、有目共睹。
以总设计师自诩的郎国任,从第一场B超戏开始,就已经规划好了儿子的人生,那就是“钢琴家”。
在向着这个目标冲刺的过程中,他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心安理得吃着妻子的“软饭”。
即便只是将一路上讲授、引导郎朗前行的老师们都看作“临时工”,却可以各种低姿态。只要能帮着儿子冲破天花板更上一层楼,就算被指责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也没什么。
在克鲁兹学习的时候,更是儿子只需负责弹琴,其余老爹来搞定。应付来抗议的邻居,悄悄做义工帮儿子把排名往前调,跟所谓的纽约最著名经纪人叫板。
尤其是在影片结束时,还特别声明在他做这些的时候,都是在患病的情况下,“绝世好爸”的印象进一步升级。但也因为这样,让《你行!你上!》更像是一场自我展演与满足。
电影和观众都只是饺子,他才是那瓶醋。
隐喻依然有,却不再是万能贴
“隐喻”是姜文作品的一大特色。
这次,依然如此。
无论是郎国任和老崔他们开的那场小会,还是郎朗学琴过程中遇到的欧亚老师,亦或者是郎国任的色盲设定,以及演出中的意外状况等等,都有跟情节对应的影射。
跟经纪人叫板时,郎国任又将漂亮国的无赖,明刀明枪扔到了台面上。
但问题是,姜文过往的作品故事背景多是架空,各种隐喻在魔幻风格的基础上,确实有助于加深其深刻性。而这次的《你行!你上!》,人物是现实中的,事件是可查的,植入这些隐喻就有点不太高明。
这样设定,并不能提升作品格局,反而像是为吸引特定群体,而有意制造的噱头。效果反而不如片中郎朗在考入克鲁兹时,将《浏阳河》和《黄河大合唱》合二为一的那场戏。
自空中而降,喝彩与红纸纷飞,集光芒于一身。
相较于过往,观众对《你行!你上!》不满意的声音有点大。
不过,毕竟是姜文,影片中出彩的地方,也不是没有。
即使在片中一次次强调郎朗是天才,但也没忘了成功是天才+汗水。尤其他对这一点的处理,是与笑点结合的丝滑流畅。
冬去春来、风雨无阻的付出,化在一句“我们可以把所有的课都上了”中。以高空俯瞰角度拍摄的冬雪、春花,盛夏和金秋的时光流转画面,极美!
再就是,将一周缩短到28个小时的出色,是练琴到昏睡过去而不自知的痴迷。
在展现郎国仁和郎朗父子关系上,高光频现。有关于“半生缘”的解释,深情中带着酸楚。
而临近结尾时,郎朗替补尼古拉上场,完成“神童接力”的那场戏,又处理得很意识流,颇有几分荒诞意味儿。
但整体来说,姜文这次不太行。
《你行!你上!》比他过往的作品更“粉丝向”。
这也注定,喜欢他的可能会看得直呼“过瘾”,同时流失掉很多接受不来的受众。目前影片的票房预测仅1.7亿左右,口碑也大概率会成为姜文作品最低。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点击右下角「♡推荐」鼓励巴塞君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