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行!你上!》为“爹味”正名

  • A+
所属分类:娱乐
摘要

《你行!你上!》为“爹味”正名,郎朗,姜文,崔健,郎国任,你行你上,你行!你上!

开头想先说几句关于姜文的题外话:其实姜文的作品一直都比较小众,尤其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老三部,名气是很大,但看过的人真不多……

自我表达与商业性完美平衡的《让子弹飞》爆红,改变了许多事——姜文以为大家都喜欢看他说的东西,许多观众也对他的作品产生了不符实际的期待,于是就有了《一步之遥》的双向落差,即便到了“磨合”更好的《邪不压正》也没能完全救回来。

时隔7年后的《你行!你上!》(下文简称为《你行你上》),姜文拥抱了(至少努力了)更为商业化的叙事,想赚钱的企图一览无余,但与此同时,这回他也彻底把又红又爹又登的态度摆在了台面上,没有丝毫遮掩。

《你行!你上!》为“爹味”正名

所以在我看来,这就不是一部拍郎朗或郎国任的传记片,电影甚至和音乐这个载体的关系都不大,能听到那么多钢琴曲和上规格的演奏,相当于是赠品了。

从“醋”的角度出发,观看《你行你上》仍有许多滋味,但也得承认,若是从“饺子”的层面来讲,此片确实比较粗陋和匮乏,谈不上好吃……就看你更看重什么了。

【友情提示:下文会有剧透。】

既然都提到醋了,本文就把主要篇幅放到内容隐喻的解读上了——先给自己叠个甲:我不敢说自己看懂了多少,主要还是聊自己看到的部分以及自己的理解,有偏差或不同看法很正常,反正连经典的“让学”都可以有好几套解注呢,我胡说八道一番应该也没啥关系。

《你行你上》有两位主角,一个是父亲郎国任,一个是儿子郎朗。

天才钢琴少年郎朗自然就是新中国了,有天赋、肯努力,光是看《猫和老鼠》动画片就能学会八指弹琴,那他必然要走上靠弹琴创造辉煌的道路。

《你行!你上!》为“爹味”正名

郎国任就比较复杂了,狭义上可以理解为我党,广义上我更倾向于是坚持独立自主、不断发奋图强的精神意志,没他不行,但又不能只靠他,用“爹”来具象化,真的是太姜文范儿了。

咱儿子这么牛逼,可不得拜名师学琴深造嘛?于是,郎国任就带着郎朗踏上了漫长的求学之路(即新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富强之路)。

第一位杨老师,显然是早期的苏联老大哥,她见郎朗天赋异禀,倾囊相授,学生也克服困难、勤学苦练,寒来暑往,进步神速……可惜双方的“蜜月期”不长,郎朗还没学够,杨老师却突然要去照顾自己孩子,不教了(撤援助了)。

下一位欧亚老师就复杂多了,她看上去精神衰弱、一惊一乍的,还总觉得自己教会的那些学生都害了自己。

《你行!你上!》为“爹味”正名

欧亚老师的主要原型,当然也是(苏修时期的)老大哥,一会儿要把座位垫高,一会儿又要把垫子撤了,尤其是发现郎国任不好拿捏,连带着郎朗也开始不听话之后,她更是直言孩子不适合弹琴,宁愿把他毁掉也不肯教了。

但我觉得欧亚更像是苏修与我们内部动荡时期的复合体,穿插着一些拨乱反正以后时期的迷茫和小进步。

有个细节很搞笑,丰台公安同志得知了郎家的情况后,为“咱儿子”从唱《一无所有》那伙人的违章建筑里抄了一堆隔音板来,这种行径也就是特定时期才会有的了(崔健昨天也去看点映了,估计有乐到吧)。

事实上,全片中郎朗唯一一次想要放弃学琴,也正是在欧亚把他踹了后父子间爆发的冲突,影片开头还专门给了郎国任的滑铲一个长时间的定格。

《你行!你上!》为“爹味”正名

那是郎朗求学之路上最危险的一次,不光头脑发热说不学琴了,还被老爹激得差点丢了性命。

郎国任当然不会让儿子真去寻死,可郎朗却觉得老爹是想换儿子……只能说路线变动的震荡恐怖如斯,稍有不慎便是万劫不复,就算楼下有他便宜二叔兜底,怕是也救不了人。

等过了这道坎,郎朗的路就变顺利了不少,新抱上大腿的两位老师看上去也更有办法和门路:一个是言行跳脱但能靠手段出成绩的王子曰(葛优演的),另一个是与外国钢琴大师圈子有直接联系的诸葛伯乐。

改革开放到来了,资本主义世界的新风也为郎朗吹来了新的目标……哦对了,在见识到郎朗换路子考取音乐学校的欧亚老师,没一会儿就被抬走了。

然而,不是说你学人家了,人家就会给你公平的待遇,在德国送郎朗他们去比赛的胡先生就说了,自己弹得再好也只能拿亚军,人家宁愿把冠军空缺着。

《你行!你上!》为“爹味”正名

随后考验来了,郎朗真的拿奖了,还不止一个,诸葛伯乐顺势向郎国任提出要带走郎朗,“跟着爹只能成为爹,跟着大师才能成为大师。”伯乐自然是走资派了(或者干脆就是资本化身),这老师不光教本事,还想让你改弦易辙换祖宗。

也就是在这一段,郎国任说出了全片当中最能代表精神立场的话:“我才是总设计师,你们(老师)都是临时工!”

拜师学艺可以,换爹不行。

至于王子曰,则更像是国内那些知识分子、科学家以及右派,他们确实为郎朗的成长献计献策,做出过不少贡献,可真让他们亲自上阵当爹就差点意思了,郎国任一度也想放手看看,但郎朗还是选择了亲爹来指挥自己。

没法子,外国的路子不能断,郎国任只能一边继续和伯乐眉来眼去,一边去勾搭克鲁兹音乐学院的线……在郎朗出国前,有一段看上去很突兀的演奏。

《你行!你上!》为“爹味”正名

在整个小区父老乡亲们的注视与簇拥下,伴随着大灯、吊机和鲜花,郎朗先后弹奏了《小芳》《浏阳河》《保卫黄河》等数支经典曲目。

这根本是在打明牌了,孩子即将出去闯荡,特此表示自己不忘来路,以乐明志也就是如此了。

《你行你上》后半部分拍得更加散乱,的确不如前半部那么明晰,我就结合一些细节随便聊聊吧。

郎朗这孩子一直都不知疲倦得往上冲,这很好理解,老中本身就是勤劳苦干的形象嘛,可这也造成了他在出国前后非常不适应——父子俩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想参加比赛且只认第一名,根本不知变通与松弛为何物。

《你行!你上!》为“爹味”正名

这也反映出咱们在埋头苦追的年代里,对尊严、对荣誉、对于证明自己有着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

从进步的角度来说,这种拼搏执念确实有积极意义,可时至今日,这种始终挥之不去的绩优主义“紧箍咒”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毕竟活得实在太累了……这也算是一体两面的展现吧。

又比如郎朗初入克鲁兹音乐学院弹协奏曲,要被二弹师傅甄子丹扔下水,他自认为没弹错,阿加莎老阿姨告诉他“你在仙台拿第一只是因为你比第二弹得更好,而不意味着你全程没弹错。”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郎朗的学习,也象征着我们走到更大舞台后,被迫要开始接受更高“标准化”的检验。

《你行!你上!》为“爹味”正名

至于后来者居上、学徒逼死老师傅这样的戏码,我们这些年在各行各业的“工业明珠”上已见到太多次了。

还有郎朗接到电话,以为能去白宫表演了,结果只是曹操演的福尔摩斯和同学们的愚人节整蛊,父子俩显然开不起“玩笑”,但没放过签约的机会。

可等签约了他们又傻眼了,因为何时能演出全是人家说了算,年纪小、资历浅的外来户,就算你再有才华,也只能老老实实做备胎,至于要等5年、10年还是50年,全得看人脸色,谁让这个圈子都是人家立的规矩呢?

总而言之,《你行你上》里弹琴的都是郎朗,但真正唱戏的都是郎国任,他挡住了来自内部与外部的攻击,顶住了老师们与环境施加的压力,还用常人难以想象的方式拼出了一条血路。

《你行!你上!》为“爹味”正名

当郎朗登上塔尖和顶峰时,不要忘了,是郎国任先开始想“天花板上头是啥”的,先要敢想,才能去做,他无愧于总设计师的头衔。

把醋尝到现在,我也得收收味了,来简单聊聊饺子吧。

姜文的自我表达一直都是远强于商业性的(《让子弹飞》更像是个意外),《你行你上》显然在扬长避短,尽力把他无赖、幽默的一面表现出来——可惜的是,影片中的快节奏剪辑与大段东北话,只能起到一部分表面作用,相反,这一定程度上还暴露了在情节与段子创作上的干瘪

我得承认,如果不是因为带着解读隐喻的乐趣观影,仅靠剧情、视听、角色这些基本要素,这部片子是不够好看的。

看电影毕竟不是解谜(当然也有人乐在其中),何况姜文摆明是想《你行你上》能在院线赚钱的,因此,被观众嫌弃了也很正常,挨打要立正。

《你行!你上!》为“爹味”正名

最后想感慨几句,如今这个都在尽量避免爹味叙事和“有毒男性气概”的创作氛围下,姜文反其道而行之,连装都不装了,我还是颇为佩服的。

郎国任算得上是典型的传统中国式父亲,有主意、有行动力,有时候还显得专横、无理,他当然有不完美的一面,但无论如何,他所做的都是为了孩子……功过是否,自有论断。

其实我看《你行你上》到了后程,脑子里总会蹦出《邪不压正》里蓝青峰对李天然说的那句“你该给自己找一个儿子了”……影片结尾郎国任也被抬走了,在天上他看着神采飞扬的儿子满是欣慰。

上面已经没有能教自己的老师了(连美帝都快被摸秃噜了),接下去的路才是更难走的未知领域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