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 A+
所属分类:娱乐
摘要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昆汀,斯嘉丽,幽灵世界,低俗小说,全球票房,史嘉莉·祖安逊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幽灵世界》

(2001)

上周末的《侏罗纪世界:重生》上海首映式上,一幕场景或许会勾起斯嘉丽·约翰逊埋藏已久的记忆:

在红毯媒体区,一位忠实影迷朋友带着《婚姻故事》和《幽灵世界》(Ghost World, 2001)两部电影的CC版碟片给斯嘉丽签名。而她在看到后者时似乎愣了一下。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我的一位刀子嘴影迷朋友在看到此幕时略有些刻薄地说——斯嘉丽到底还记得自己演过这部片吗?毕竟在这部面世已有24年的电影,和完整经历了漫威生涯,现在又开始转战侏罗纪宇宙的2025版斯嘉丽之间,似乎已经隔开了好几个人生。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幽灵世界》CC碟封面

这显然不是事实,《幽灵世界》的CC版封面只是把几位主角的形象画得略微夸张(并且没有标注主演名),所以具备一点点辨识难度而已。这显然是斯嘉丽本人较为珍视的早年作品,她亲自现身在影片的CC版花絮中,提到影迷们对它的热爱——直到近些年,她还会遇到陌生人对她说,这是他们最爱的电影。

但要说现在的斯嘉丽和2001年的斯嘉丽判若两人,似乎也没错。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斯嘉丽·约翰逊已正式成为全球票房最高演员

《幽灵世界》时的斯嘉丽,还处在她的独立电影时期,她在各路小众文艺片里释放着自己韵味独特的气质和演技,不论角色大小,她都能像磁铁一般将观众的注意力牢牢吸引,有时甚至令观众忘记电影的其余部分(《马语者》和《缺席的人》便是典型例子)。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缺席的人》

与之相比,如今的斯嘉丽无处不在,但联系她和观众的那股磁力,就算没有消失,也已经被大幅度稀释。近年她给人留下鲜明印象的角色越来越少,她在好莱坞当中的位置也似乎越来越具有“可替代性”,像新一部《侏罗纪世界》,翻拍版《攻壳机动队》,以及她在韦斯·安德森电影中的那些客串角色,换别人演又会有多大区别?当我们现在提起斯嘉丽·约翰逊,我们立刻会想起那些明了但肤浅的,在最大众的人群中流传的标签:美丽、性感、“寡姐”、让杜兰特想喝洗澡水的女人。那些在其早期生涯中显现的微妙且不可言传——同时也不利于传播、走红、被大众接受的特质,如今已无处可寻。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至少在中国,斯嘉丽已经与“寡姐”这个角色和形象深度绑定

斯嘉丽无疑借助这些标签获得了辉煌的商业成功(即使是2025年,女演员获得商业成功的路径依然不多),但这真的是她想要的生涯走向吗?

可能是的。这就要说回《幽灵世界》。

在《幽灵世界》这个成长故事的两位青少年女主(虽然在影片后段戏份锐减的斯嘉丽严格意义上更像配角)当中,

斯嘉丽饰演的Becca是更拥抱成年人生活的一位,

而由索拉·伯奇饰演的Enid,则卡在了青春期与成年期的那条边界上,迟迟无法脱身。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从这个角度来看,《幽灵世界》拥有着超越普通成长故事的深意。它甚至可以被看作对美国电影从1990年代到漫威年代的流变过程的预言。

成长故事

幽默而苦涩

宽泛地来说,《幽灵世界》是部青春片,因为它讲述的是Enid和Becca这对聪明、敏感又刻薄的好姐妹,在高中毕业之后以两种不同的方式面对成年生活。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但世纪之交的美国青春片与我们现在理解的青春片并不相同。那是个无法无天的年代,即使你安排18岁的女孩在故事中喜欢上一个三十多岁的单身男性,也不会发生公关危机;故事里刻薄的青少年女孩被允许将身边看到的一切当做笑料,即便她们视野中的陌生人并没有招惹任何人;一切主流价值观也都可以成为嘲讽对象,在Enid的18岁世界中似乎只存在她先验的审美标准,不存在任何社会或政治层面的更大维度。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以此层面衡量,《幽灵世界》不像我们熟悉的新世纪青春片/YA类型片,也不像同时期加斯·范·桑特拍摄的忧郁青春片,它更贴近9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中由托德·索伦兹(《爱我就让我快乐》)和拉里·克拉克(《半熟少年》)所代表的那段频谱:黑色、越界、胆大包天,毫不畏惧地通过镜头,展现着美国生活中令人不悦的尴尬、疯狂与寂寞。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爱我就让我快乐》

Enid便是这样一个以反常规方式引人共情的主人公。她有着青春期少女较为恼人的一面:自我中心,自命不凡,言辞尖酸,并且钟爱给别人布下幼稚又刻薄的恶作剧。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但在这些表象下,她又拥有一颗敏感甚至脆弱的内心。她是个才华横溢的漫画家,热爱观察世界,并能通过画笔将她看到的一切化为夸张传神的漫画肖像;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她内心复杂,心思细腻,这既让她瞧不起那些头脑简单粗暴的同龄人,也让她排斥成人世界黑白分明的价值取向。所有这些复杂成因,造就了这样一个不想长大的女孩。

影片以Enid和Becca的高中毕业典礼作为开场。紧随其后的故事前半部分中,Enid在抗拒成人世界的一切,而在后半部分中,她则奇异地迷恋上了由史蒂夫·布西密饰演的文艺宅男Seymour。这家伙是个黑胶玩家和工艺品收集者,他的私人房间里囊括着从1930年代布鲁斯/拉格泰姆唱片到1940年代种族歧视宣传画在内的种种奇珍异宝。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Enid被他对爱好的专注以及他对世俗的抗拒所吸引,一开始认为他只是个呆子,后来却渐渐喜欢上他。但这段关系仍然有着可悲的底色——他们俩都是社会与世俗意义上的边缘人和loser。当Enid为自卑的Seymour打气,说你有那么酷的爱好时,Seymour却沮丧地说:

“别提我的爱好了!我恨我的爱好。”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在表现角色的孤独与自我厌弃时,导演泰利·茨威戈夫毫无保留。这使得影片具备了独一无二的风味:它总能用笑料把你逗得大笑,然而在笑的同时,苦涩情绪却在观众心头挥之不去,因为你能感受到Enid和Seymour这两位重要角色的内心有多凄惨。

随着故事深入,苦涩和焦虑的调子也在片中愈发明显:Enid意识到她已不能继续停留在原地,她必须向前走,必须摆脱这种不健康的停滞状态,否则她将会枯萎。

一个奇迹适时出现在Enid面前:它给一个贝克特式情境提供了圆满结局,也因此重新点燃了Enid的生活希望。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但影片的结局真的圆满吗?显然不是。

当Enid踏上离开小镇的旅途时,镜头的目光似乎依然满含着忧虑与不确定。直至最后,导演茨威戈夫依旧保持着影片在轻松与苦涩之间的微妙平衡,拒绝为观众提供简单轻易的情绪价值。这样的结局,放到我们当下这个将影视作品视为“内容”的时代,已经变得难以想象——我们已不再指望电影或电视剧为我们提供超出消费品职能之外的思考。这几乎让《幽灵世界》变得像一道来自古老时代的遗迹。

从低俗小说

到漫威宇宙

所以,这部电影的预言属性在哪里?

说来有趣,《幽灵世界》改编自同名漫画小说,故事发生在一个平行世界,所以现实世界中的一切坐标都是以夸张变形的形式在片中呈现。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但片中的一个流行文化梗,仍然能让人切实地想起在当时刚刚过去的199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黄金期:当被Enid和Becca戏弄的Seymour来到约会地点(一座餐吧)时,他点了一大杯奶昔。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而奶昔正是演员史蒂夫·布西密在他更有名的出演作品《低俗小说》中,作为餐厅侍者向乌玛·瑟曼和约翰·屈伏塔力推的饮料。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一点也不牵强,对吧!好吧,可能有一点。但如果你细究Seymour的人设,你就会发现,他几乎完全是个从昆汀世界走入幽灵世界的人物。他热爱逛录像店、漫画店;他热衷于参加同好们聚集一堂的分享会,即便这些同好的性缩力比他还强;他执迷于收藏各类冷门唱片,最终成了某个细分领域的专家。这个人设,与昆汀和他的录像店死党们,以及他为《真实罗曼史》撰写的男主人公,实在太过接近。

虽然拍摄于2000年上半年,但《幽灵世界》确实带有太多90年代的痕迹,不限于前面提到的拉里·克拉克/托德·索伦兹/昆汀影响。在其中,以录像店/唱片店/漫画店/成人商店为代表的实体文化经济依旧繁荣,且每个店铺都各具特色,尚未完全被大公司操控的数据算法收编;在其中,不同实体媒介依旧彰显着自身的存在感和温度(黑胶唱片、录像带、宣传画、晶体管电视机)。它们是带你通往另一个奇异世界的魔力介质;它们与我们现在无时不刻在面对,且饱受监控的手机、电脑和平板电脑屏幕,显然完全不同。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在这种较为自由的文化气息,和依然上行的经济环境中,1990年代的美国独立电影也大多透着一股不负责任的青少年天真感。其中的弄潮儿昆汀,自然是杰出范例:他的人物都有着卡通风格,他镜头下的暴力都只单纯存在于美学与虚构层面,不会对现实有任何指涉,而片中人物就连死亡都似乎仅仅存在于假定层面,他们在本质上无需对自己的残酷举动和从中得到的快感负责,更无需忏悔。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这种略显幼稚的天真,无疑在911事件之后的美国电影中消失了。

美国从某个深层维度上意识到它的确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即便它在嘴上从未承认。暴力与复仇带来的痛苦纠结,成为新世纪初期部分美国电影的主流情绪(《拆弹部队》《刺杀本拉登》),

而昆汀在911发生后依然幼稚的言论,则让他成了公众视野中的笑话: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简单翻译:

《滚石》:911事件和反恐战争有在个人和创作层面对你产生任何影响吗?

昆汀:911没影响到我,因为有部叫《紫雨风暴》的香港电影,是部非常精彩的动作片。电影有段关键情节就是一批人密谋炸掉一座摩天大楼。这部片上映于911之前,但炸楼镜头简直像是对911的复制。我叫了很多人来我家看这部片,并且不告诉他们任何细节。(当他们看到炸楼镜头时)我把他们的屎都吓出来了!整件事的恶作剧特质几乎让我激动,这让整个体验变得更刺激。

2003年的昆汀依然沉浸在自己的初中生恶作剧中。但《幽灵世界》的主创们在2000年便已对时代脉搏更具先见之明。Enid对流行文化的大量摄取,她对无辜陌生人施加的恶作剧,都依旧具备90年代美国独立片的特质。但在重复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她自己也在变得越来越焦虑。这种青少年状态,终究不是她想要的人生终点,而且她也似乎感受到,她终究要为自己的幼稚和刻薄负责。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Enid最终选择了离开。这并不代表她获得了成长——直到影片结尾处她都没有找到自己笃定要走的人生道路,她仅仅是在游荡。这与演员索拉·伯奇在现实中的生涯轨迹有点相像:作为极具才华的演员,她也没能为自己凿出一条明确的戏路和一些可以识别的标签,于是最终没能获得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

那么是谁获得了成长,并且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呢?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我们终于又要说回斯嘉丽了。与伯奇一样,她的生涯轨迹也与她在《幽灵世界》中饰演角色的人物曲线惊人相像。影片的后半部分,Enid依然陷在她的青春期焦虑中,并且与Seymour进行着一场不清不楚的奇怪关系,但斯嘉丽的Becca却早已确定了自己的人生走向:她想做一个负责的大人,工作、谋生、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舒服公寓。这导致她在后半部电影中几乎消失了。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现实世界中的斯嘉丽,也好像在某个节点开始笃定地要“做大人”。

她的生涯曲线,几乎是一位成功的高商业价值女演员将自己标签化和商品化的绝佳范例:她在生涯早期是位气质复杂的演员(《幽灵世界》的有限戏份依然足以体现其才华),却在随后的演变过程中变得愈发单向度和工具化。伍迪·艾伦为她的生涯提供了成人仪式,漫威宇宙则将她正式收编进体制核心,使她成为2010年代美国电影的突出表征。她与美国电影一起变得扁平、单调,双双满足于自身纯粹的消费品属性。而她在漫威宇宙之外的独立电影演出偶有成功,却匆匆忙忙、不成体系、破碎不堪,几乎像是意外和例外。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今年斯嘉丽首次做导演执导的《了不起的埃莉诺》入选了戛纳“一种关注”单元,但从目前评价来看,也是毫无灵气,太多其他独立电影的影子。

*编辑碎碎念:不过话说回来,难道卷西这种文艺中年(而非高度商业化演员)的《真正的痛苦》就多有灵气吗?当导演的确没那么容易。原因有很多。(不好意思拉踩了

《幽灵世界》用文本和影射,无意间串起了美国电影和流行文化在最近三十年间的演变过程,而这个故事又在《侏罗纪世界:重生》红毯上斯嘉丽对《幽灵世界》的一瞥中,与其主人公之一再度交汇。

谁能说清楚有哪些思绪在那一刻浮过斯嘉丽脑海?

又或许所有上述叙事都是作者的过度解读,一切所谓预言都是作者的一厢情愿。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但有一件事情是无需辩驳的事实:

《幽灵世界》既是一部与青少年心绪共鸣的电影,也是一部与时代脉搏灵敏共振的电影。如果你还没看过它,快去看吧。

斯嘉丽,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作者看的这个字幕版本有很多问题,慎看)

/TheEnd/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weinxin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 weinxin
admin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