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间,全国传统汽修门店数量减少了18.7%,从之前的42.3万家减少到34.4万家。 ]
“大街上的车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新,可是进店维修的车辆却少了。”从业十余年的汽修店老板刘哲(化名)说道。
2010年前后,刘哲在某二线城市开了一家小型汽修店,他雇用了两名汽修师傅。当时正值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4S店售后保养业务价格偏高,而汽修店由于性价比和便利优势吸引了不少客户。
随着客源增加经验积累,刘哲经营的这家汽修店很快赚到了钱,开店后的几年时间里,在业务趋于稳定后,月营收最高达到了10万元以上,每月最高净利润能够达到六七万元。随后,刘哲租下了更大的店面,人员队伍也快速达到了10人。“业绩好的时候,一天进店修车的辆次能够达到20辆,当时一年净赚100多万都不是什么问题。”
而近两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导致传统燃油车维保需求持续萎缩,叠加市场竞争、信息越来越透明等因素,中国汽车后市场已开启了一场深刻的变革,曾遍布大街小巷的汽修门店正经历着一场严峻的考验。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至2025年间,全国传统汽修门店数量减少了18.7%,从之前的42.3万家减少到34.4万家。尤其在电动汽车渗透率较高的一二线城市,传统汽修店减少幅度更为明显,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的传统汽修店数量减少超过25%。另一方面,新增汽修店数量开始减少,企查查的数据显示,汽车修理相关企业注册量从2018年的11.11万家跌至2024年的3.18万家。
“能熬就熬”
2020年,前后刘哲经营门店的燃油车保养订单开始下滑,当时也有少量新能源车来店里做保养。相较于燃油车需要换机油、滤芯、火花塞等基础保养,新能源车保养基本就只换个空调滤芯,而刹车片、轮胎磨损等更换周期较慢,因此很难赚到钱。
另一方面,途虎、京东等企业入局开启了大量连锁店,甚至逐步进入下沉市场,这让汽车维修业务更为透明。“汽修店以前赚的是信息差,和4S店相比汽修店维保价格低、效率高。现在玩家增多后,信息透明,很多4S店为了卖车还赠送6年15万公里等基础保养,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竞争。”刘哲表示。
在客流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下,房租等成本却在升高。刘哲告诉记者,一家汽修店每个月固定成本包括人员工资、租金等,同时配件成本也越来越透明,这导致竞争加剧下行业内也开始打起价格战,生意越来越难做。“材料费的利润变低,工时费也不高。汽车保养业务上,国内出现了199元或者299元基础保养的促销活动,通过这种方式来引流,这导致利润越来越薄。”刘哲表示,目前能够保证每月净利润2万元已经不错了,目前很多店的状态是“能熬就熬”。
汽车维修领域资深行业人士黄灿在近期调研中发现,一家建店面积为300平方米场地的汽修店,月租金达2.4万元,且周边小区密集。但这家店2024年平均月现金营收仅为1.6万元,比2023年月13.7万元暴跌88%。
“过去,一家10人左右的门店月纯利能有十几万,一年赚一两百万很轻松,投资一家成本七八十万的门店约3年可回本;现在盈利大幅缩水,10人店面年利润能有二三十万已算不错,净利率10%~15%(毛利50%左右,但人工成本占30%)。这是因为配件成本越来越透明,而工时成本降不下来——维修时间成本高,若工时费低,根本覆盖不了房租、人员工资等固定成本,比如一次保养若赚不到100块,大概率会亏本。”黄灿对记者表示。
谁在冲击传统汽修店
目前,传统汽修店的收入仍高度依赖燃油车业务,然而,随着燃油车保有量增速放缓,这一业务正面临“量价齐跌”的困境。
F6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燃油车维保产值同比下滑1%,单车年均维保价值稳定在2500~2600元,但客户消费意愿持续下降,单次进厂仅消费1个项目的车主占比从2021年的62%升至2024年的66%。
“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正在从供需两端挤压传统汽修店的生存空间。而新能源车的维保需求,只有燃油车的1/5。”黄灿对记者表示,新能源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结构简单,故障率低,5辆新能源车的保养需求才相当于1辆燃油车。这导致传统汽修店的核心业务,保养、维修、钣喷等呈现萎缩状态。
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厂家为锁定4S店会出台政策,形成一定的垄断封锁,且维修还面临高风险——比如起火等安全风险和技术风险高,很多修车厂不敢涉足。更关键的是,要取得新能源维修的厂家授权,需建造4S店,投资通常在500万元以上,甚至1000万左右,一般修理厂难以承担,且回报周期长、风险不确定。
此外,国补政策推动下的新车置换潮,加速了存量燃油车的淘汰。“很多正值维修期的燃油车被提前报废,直接冲击了汽修店的客户基础。”黄灿表示,这种结构性变化使得汽修店的客流量锐减,部分门店的进厂辆次同比下滑超过30%。
保险板块的萎缩,进一步加剧了盈利压力。“过去保险业务能贡献门店30%~40%的利润,但现在保险公司为降低赔付率,大幅压缩维修费用。”黄灿表示,部分门店的保险业务收入已不足10%。
黄灿认为,当前汽车维修行业面临不少挑战,核心原因之一是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新能源渗透率已过55%,加上国补推动下新车更换速度快,大量正值维修期的车辆被报废,对市场冲击很大。而目前汽修店的业务主要靠燃油车维持,还有一块是保险业务,但新能源普及后,保险公司为节约成本会降低赔付率,导致修理厂从保险板块赚的钱很少。
新能源浪潮下的转型
在社交平台上,大量汽修店的老板几乎都开启了短视频账号,通过科普汽修知识或者转让店面再重新开店等形式吸引关注。同时,一些新成立的汽修店也在社交平台上活跃,发布创业故事等内容。显然,通过短视频获取流量已成为汽修店老板们的重要转型路径之一。
“行业客流量并非总量减少,而是客户更倾向于选择服务好的门店。信息化和短视频普及让行业更透明,客户向优质门店集中的速度加快,这是正常的流动,毕竟燃油车保有量仍占乘用车市场九成左右,需求一直存在。”黄灿对记者表示,有一些成功的案例,他们大多数是通过拓展转型业务,比如抓住改装车和二手车交易红利,因为这些领域投流和业务模式简单,而维修板块因行业散、杂、成交单小,投入成本高,难有红利。
而在新能源汽车维修行业中,已经出现了“修车被告”系列案件。公开资料显示,上海的两位修车师傅“大刘和小刘”在2024年因为“解锁”了两块被锁定的新能源车电池包,被告上法庭,后被上海市嘉定区人民法院判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大刘被判有期徒刑6个月,缓刑1年;小刘被判拘役6个月,缓刑6个月;违法所得及犯罪工具予以没收。
面对行业寒冬,中小汽修店正探索差异化生存路径。黄灿观察到,部分夫妻店通过聚焦社区服务、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了逆势增长。“这类门店月产值5万~10万元,扣除成本后净赚2万元,虽然利润不高,但夫妻两人即可维持,无需雇用员工。”他指出,这类门店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低成本和高客户黏性,通过提供洗车、快修等基础服务锁定周边车主。“当月利润低于1万元时,夫妻店就会选择关闭。毕竟,两人打工的收入可能高于开店收益。”黄灿透露,2024年已有不少夫妻店转型为“工作室”,仅承接熟客业务,进一步压缩成本。
“燃油车在国内的经销商网络建设、零配件供应和维修项目管控等方面,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近年来的法规调整也印证了这一趋势。我们坚信新能源车后市场具有巨大潜力。消费者对便捷服务和可信赖的维保渠道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孚创总经理兼董事刘霄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以燃油车维保行业为鉴,随着新能源车保有量增长和车主需求多样化,维保服务的开放化将是大势所趋。新能源车后市场的业态还刚刚起步,未来新能源的OEM生意和维保生意一定会有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对新能源汽车维修,政策上已有松绑。今年1月,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合理降低新能源汽车维修使用成本,推动降低维修成本,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鼓励推动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同时,要加强新能源汽车维修企业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维修和理赔标准,提升车辆维修和理赔标准化程度。
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建议,现有汽修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应对变化:一是尽早投入电动汽车维修技术培训,重点掌握高压电系统安全操作、电子控制系统诊断等核心技能;二是积极与电动汽车厂商建立合作关系,争取维修授权;三是提升数字化水平,学习使用远程诊断工具和软件分析系统;四是探索多元化服务模式,如上门服务、会员制等新型业务模式。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