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互联网有茧房效应,“普信男”“田园女权”等标签被算法放大。
前文回顾:
1
这些男生在王源演唱会场外干什么?
有一种说法是,他们在等场内观看演出的女朋友。由此引发了各种评论。
迢书说:
看到一张照片,某年轻男明星演唱会场外,坐了一排男娃子,应该都是等女友或老婆的。 我只能感慨,礼崩乐坏啊,这些女娃子不知尊重,这些男娃子不知自尊。 “要公道,打颠倒。”假如男娃子进场看年轻女明星,让女友或老婆在场外坐着等,你会怎么评论?要去,就双方一起去,除非一方真没时间。 年轻异性明星提供的重要服务是性幻想,普通人追星也情有可原,但是不能太过露骨。刚和性幻想对象温存了三小时,出来见黄脸汉/黄脸婆,失落是掩饰不住的:“我最爱的男人/女人是他/她,和你在一起,是生活所迫。” 我还没谈是谁给谁买票的问题,怕收不住。我劝这些男男女女,早分早好。
还有一些其他的评论:
很难判断基础事实是否成立,这里更多反映了一种情绪。
很明显,这些年以来,舆论场上弥漫着越来越严重的性别信任危机。
2
男性被一些女性称为“蝈男”、“田力”和“小吊子”,一些女性也被男性斥为“捞女”。
原本进化而来的两性亲密关系中,尽被权力焦虑所笼罩。各种对立叙事层出不穷。
互联网常见“饭圈女=肤浅”“宅男=恶臭”的互斥标签,加剧了双方隔阂。
很多人,看任何问题都从性别视角出发,和当年的阶级视角一样,陷入偏执状态。
人口结构为这种冲突提供了新的动能。中国适婚人口(20-40岁)中男性多出1752万,00后群体性别比高达115-116,部分贫困地区甚至出现“五男争一女”的婚恋挤压。
这种失衡直接导致婚姻市场恶性竞争,催生彩礼畸形涨价(部分农村彩礼超30万元)和“捞女经济”的滋生。而动辄依口供定罪的“强奸罪”,让这种矛盾指数级放大。
相当多的25-35岁未婚群体因“恐婚”推迟恋爱,男性担忧“被索取”,女性警惕“被物化”;男性群体认为司法过度保护女性,女性则认为还远远不够。
互联网有茧房效应,“普信男”“田园女权”等标签被算法放大。
农耕文明的“男外女内”分工崩塌后,工业社会未能建立新协作体系,互联网时代,双方在资源争夺中更加互视为威胁。
如果说2000年前,中国处于男权社会没有什么争议的话,最近这20年则进入男人被“性别猎巫”的新阶段,女性打拳成了一项新的政治正确。
这一现象似乎已逼近临界点,今年火热的捞女游戏,为这提供了新的证据。对王源演唱会场外男生的吃瓜,将社会情绪发挥得淋漓尽致。
性别对立是文明转型的阵痛,性别战争没有赢家,共生社会才有未来。
已开快捷转载,文章可自由转载
想要了解更多协和D小姐出轨与特权细节的朋友,可以关注“智识漂流”微信公号,在消息框输入“医院”二字,即可得到肖飞原配举报信全文。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