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中美达成协议后,美国商家疯抢中国产品,但美国产品却在中国市场寸步难行,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5月14日,据联合早报报道,有芝加哥顾问公司发出警告,如果中美贸易谈判迟迟未能达成协议,美国大豆出口量可能下滑两成,农民售粮价格也将面临重挫。
据了解,在中美达成初步协议,各自将关税大幅降低的背景下,美国大豆依然难以进入中国市场,或者说,美国大豆在中国依然不具备价格竞争力。
其中原因很简单。
大豆这种农产品本来价格就便宜,比如美国和巴西生产的大豆,他们之间的价格差不了多少,但目前中国对美进口产品的关税还是保留了10%。
10%的税率,足以让美国大豆难以进入中国市场。
而只要美国大豆不能畅销中国市场,那么他们的出口量肯定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美国种植大豆农民的饭碗依然保不住,特朗普还是需要承担巨大的压力。
事实上,不仅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面临这种困境,还有其它一些美国农产品,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而出现这种情况,也正是我们此前强调:中美真正短兵相接的较量才刚刚开始的原因。
可以预见的是,中美接下来的谈判,肯定会重点就此类问题进行掰扯。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起美国大豆依然在中国市场寸步难行的场景,在中美关税大幅降低之后,美国商家却开始疯狂进口中国商品。
那么,在美国对华关税仍然保留了超过30%税率的背景下,中国商品为何在美国市场,依然如此受欢迎呢?
其实答案也不复杂。
因为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中低端制造业体系,在成本控制、生产效率和供应链响应速度上具有绝对优势。
可以说,在中低端制造业领域,中国商品在全球根本没有对手。
以日用消费品为例,中国商品的出厂价本来就比东南亚的竞争对手大概要低个两三成,即使美国对华关税仍然保留了30%以上的税率,但中国商品依然具备价格竞争力。
而且,即便是美国能够打压中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但却打压不了中国商品质量的竞争力,而且我们在产品创新、生产速度、规模以及品控上,都是其他新兴制造业国家短期内难以复制的。
这也是中国商品畅销美国乃至世界的根本原因。
因此,就算美国对华关税还保留了30%,但中国商品依然能够保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力,广受美国商家的欢迎。
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接下来跟美国的谈判中,无形之中是占据较大优势的。制造者和消费者相比,显然制造为王。
另外,中国是美国农产品的大买家,至少那些美国农民肯定是急着催特朗普政府跟中国达成协议。
那么中美未来的这份协议,在90天内,有没有希望达成呢?
客观讲,达成的可能性有,但过程应该比较艰难。
一方面,我们要有充分的信心,因为时间和空间对我方有利;
另一方面,我们手上也有足够的筹码,跟美国博弈。
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既要有“底线思维”,又要保证中方利益最大化,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