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印度对钢铁加征12%的关税,意在遏制我国钢铁涌入印度市场,而这,可能仅仅只是开始。
牵一发而动全身,当特朗普决定对我国商品加征145%的关税时,情况就开始变得有所不同了。
在如此高的关税面前,任何商品都很难直接运到美国,对我国制造商而言,他们要做的,就是寻找美国之外的市场。
这是近乎唯一的办法。事实上制造商也是在这么做的,但我们忽略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其他市场准备好接受来自我国商品的冲击了吗?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这一点没有疑问,当短期内商品无法输美,而我们又需要消费市场来消化产能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事情?
在印度,他们已经开始见证这一点。
在印度纺织业,他们已经开始承受着来自我国商品的冲击,国内厂商正在向印度主要的纺织产地出口纱线。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黏胶纱生产国,这是常用于制作服装的材料。过去印度大多数的黏胶纱需求都由本地供应,进口仅仅只是用来填补供应缺口。
但随着特朗普的关税,我国制造商开始向印度出口大量的黏胶纱,这也冲击到印度本土黏胶纱供应商。
竞争,随即发生。
对印度黏胶纱老板而言,他们的产品有竞争力吗?
答案是没有。
原因很简单,就是价格;印度从我国进口的黏胶纱每公斤比印度国内便宜了15卢比,在巨大的价格优势之下,印度本地黏胶纱供应商已经陷入了营收下滑的困境。
而这仅仅只是其中一个行业。
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也是全球最大的工业国,生产了世界上近三分之一的制成品,过去这些商品中,有差不多20%都是被运往美国,由美国消费者消化。
但今天,在145%的关税之下,几乎所有商品都会无法运往美国。当美国消费者因为关税无法享受到我国商品时,像印度这样的市场,自然就会开始接受来自我国的商品。
对我们来说,这当然是一件好事,离开了美国,我们仍然能够找到许多消费市场。
但对这些接受我国商品的经济体而言,就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些国家大多都是发展中国家,本身也有大量的制造业,在消费能力不变的情况下,他们接受我国商品越多,自身产业受到的冲击也就越大。
野村证券也指出,这些商品的突然涌入,将对亚洲新兴经济体造成“极大破坏”。
这当然不应该由我们来担心,但我的问题在于,这些国家会不会因为我国商品冲击到了本国制造业,而开始对我国商品设立高关税门槛?
这是一个大问题。
事实上,这更像是一个趋势。
2024年,全球针对我国贸易行为的调查达到历来的新高。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去年全球有破记录的近200起针对我国贸易问题的申述案,其中仅仅是印度就提起了37起。
平均下来,印度每个月就有一起向世贸组织提起了针对我国贸易问题的申诉案。
贸易逆差不仅仅是美国关注的问题,对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理论上他们更看重贸易逆差问题。
印度在制造业上依赖我国的原材料和半制成品,也可能因此受到严重冲击;去年,印度对我国的贸易逆差已经扩大到1000亿美元,仅在今年3月份,印度的进口总额就上升了25%。
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对每年和我国高达1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自然是坐不住的。
因此,印度商务部不仅成立了专责委员会,追踪我国商品的进口情况,其准司法机构也正针对包括我国黏胶纱在内的多个行业展开调查。
其结果就是,印度在今年对部分钢铁产品加征了12%的关税,俗称“保障税”,以遏制我国制造的钢材涌入印度市场。
除此之外,印度总理莫迪还在大力推动所谓的“印度制造”,但在短期内,印度仍然无法摆脱对我国制造业的依赖。
贸易逆差,不仅仅是印度担心的,也是其他东南亚国家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会担忧的问题。
而这,也是我国出口所面临的结构性问题。
短期来看,美国的关税迫使我们寻找其他替代市场,诸如印度、越南、泰国等地,但这些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对我国的需求当然也有,但更多仍然还是涉及到供应链的原材料或半成品,而不是其他消费品。
除此之外,不管是印度还是越南,每年和我国都有高达千亿的贸易逆差,换句话说,这两国每年都要付出千亿美元从我国进口商品。
看起来彼此是相互依赖的供需关系,但本质上,印度和越南以及我们,其实是竞争关系,只是眼下他们离不开我们而已。
我国作为世界工厂,乐见东南亚的制造业崛起,因为他们崛起,背后仍然依赖于我国的原材料供应。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够看到东南亚制造业彻底崛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国家的制造业不断完善,就可能减少自我国的进口,这涉及到战略问题。
还是以印度为例,最近几年随着苹果三星扩大在印度生产,印度的制造业实力的确在飞速发展,但同时印度自我国的进口也在增长。
但对应的,我国自印度的进口,却已经跌到2014年,也就是十年前的水准。
一边是印度不断从我国进口更多的商品,另一边是我国进口印度的商品跌至10年前水平,对印度而言,他们自然也会不舒服。
而这种不舒服当然不会在短期内显现出来,因为印度还依赖我国供应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产业链不断完备,叠加印度的人口红利,在可见的未来,印度可能才是我们周边最大的地缘乃至战略竞争者。
按照野村证券的说法,那些自我国进口大幅增加的国家,通常制造业增长也会出现最明显的放缓。
印度目前也的确面临着类似的困局。印度民间企业今天之所以没有在制造业大举投资,就是担心会被我国商品淹没。
印度在这一轮全球贸易重塑中的表现,暴露出新兴经济体在全球化逆流中的典型困境:既无法摆脱对现有供应链的依赖,又缺乏重构全球经济秩序的能力。
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不想超越我们。
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东南亚市场都互为竞争者,眼下印度对我国的依赖,更多是结构性的无奈,一旦印度制造业开始崛起,印度就是我们最需要警惕的一方。
未来印度若想真正实现“大国崛起”,需摒弃零和思维,在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其一,正视中印经济互补性,通过双边谈判而非单边制裁解决贸易失衡;其二,优化国内产业结构,减少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路径依赖;其三,平衡大国关系,避免成为地缘博弈的“牺牲品”。
否则,印度或将如国际观察家所言,从“战略自主”的倡导者沦为“战略贬值”的典型案例。
但印度真的会这么做吗?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